以三注释书为中心
2009年03月28日 17:00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内容摘要:介绍巴利三藏近期的研究,以注释书(atthakathā))的研究为主,介绍三个注释书的研究:Sīhalatthakathā, Jātakanidāna及Milindatthakathā,此三个研究方向、范围不同,但可互补。关键词:巴利三藏 注释书 (atthakathā)

大会请自运来介绍近年来巴利圣典的整理情形,尤其是近年巴利圣典协会的出版,早期的已略有所闻。笔者仔细考虑到时间、文章长度的非常有限及不确定性,广度或深度的取舍,听众的适合度,及对国内帮助的情况,决定选择三个近年来巴利的研究、其中二个是比较不容易得手的论文,主题专注在论书(commentary) 的主题,但三个包含了不同的角度与范围,被研究的论书年代不同但刚好含括了整个论书的领域,研究方式不同但包含了不同的研究方式与重点,期国人能在一个领域中,在简短的描述中掌握全貌,又能得悉这些研究的切入点,而能在佛教文化遗产的留传与思想的探究中,与世界齐驱共享。

此三个论书为:1. Sīhalatthakathā; 2. Jātakanidāna; 3.Milindatthakathā. 以下分述之。

1. Sīhalatthakathā: 已失去的古锡兰语的注释书

1.1 觉音(Buddhaghosa))在南传巴利[1]文献上是非常重要的人,大家耳熟能详,但是,对于他到底写了那些论书、写的次序先后[2]、他使用的数据、及觉音对巴利论书的贡献是在那些明确的点上完全不清楚,而这些,必须要对他所用的数据,亦即对失去的古锡兰注释书收集,整理,比对。对此古锡兰注释书的尝试了解,也就是对从经典到锡兰,到觉音写出、或译出巴利文献,这中间的八个世纪,能有较明确的了解。

觉音在许多地方,尤其在一论书的绪言中,会提到他只是把原锡兰语的注释书转为(翻译)巴利文,及重新架构其组织。因此, 对古锡兰语的注释书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这是Lottermoser 的1982年在德国G?ttingen 的博士论文的主题[3]。在介绍前,先简要看看三藏数据的传入锡兰,以方便了解。

1.2 锡兰巴利资料的来源— Sīhalatthakathā 的来源,简要如下:

1.2.1 Mahinda (马哂陀))到锡兰 Ceylon:

依巴利本身的文献岛史(Dīpavamsa) 12.9 及大史(Mahāvamsa)的资料,阿育王子马哂陀到锡兰[4],并遇到了Tissa 王,马哂陀向王说法。

1.2.2. 马哂陀带注释书到锡兰

觉音的文献,中尼柯耶注释书(Majjhimanikāyatthakathā),提到马哂陀带注释书到锡兰。[5]1.2.3. 马哂陀使用锡兰岛的语言 (dīpabhāsā)

有关此点,请参: Encyclopaedia of Buddhism,第七册(2004年),页268。

这些,是五世纪巴利注释书(atthakathā)文献的来源。

1.3 锡兰岛的演进

在锡兰本身,依Frauwallner的看法[6],是把所有从印度内陆传来的,不管是四尼柯耶,律藏(此二为早期的藏),或论书,或是后来增加的但现为小部的典籍,通列入‘圣典’ 的行列,因此,在锡兰的分别,主要是在于地域,将所有来自印度内陆的,视为‘圣典’,而与其本地发展的,有所区别。[7]

至于锡兰语的论书,经学者的推论[8],是由此慢慢发展,加入了锡兰的人事物而成。锡兰语的古论书,可能是在公元一世纪中写下而定型,当觉音五世纪到锡兰时,陈列在眼前的是许多的注释书文献,大部分是锡兰语。觉音面临的选择是:用锡兰语或巴利语来整理这些文献,他选择了后者,理由可能是在当时巴利语较能为所有上座部地区的人了解。[9]

1.4 Lottermoser 的论文有系统的收集了十部觉音论书的偈颂:分别是:对四部尼柯耶的论书共四部;对阿毗达磨藏的三部论书;对律藏的二部;及他自着的清净道论作为比对。他统罗了此十部论书的偈颂引文,分类为:重复偈颂(duplicates)[10]、平行偈颂(parallels)[11] 及文内的重复(text-internal duplicates)[12],透过此收集、比对、观察其类型,尤其是重复偈颂的观察,加上对所用数据的正确分析,及配合长行的嵌入(embeddening prose context),及与目前所有藏经的比对,可以看出及证明失去的锡兰语注释书的确存在。对此不同类型的偈颂观察,及长行的研究,有时亦可发现论书间引用的方向。

由于此Lottermoser 的论书在广度上分析了几乎所有巴利藏,其检视包含了几乎所有巴利注释书文献(atthakathā),因此可整体了解觉音注释书之前的锡兰语文献全貌及其发展。他很多立基在Adikaram 的先前研究[13],但在广度与系统上超越很多,在处理主题的方法、分析、数据的审辨上,亦非常值得学习。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Dr. Ven. Vinita Tseng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