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佛教自印度东传全世界,因融入当地的民族性,故造就不同的当地佛教文化,佛教以因缘法先以众缘和合,进而和谐社会的巧妙弘传。佛光山则以“人间佛教” 配合文化、教育、慈善及共修为佛教传播中和民族性融合最重要的思想。
关键词: 人间 民族性
约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自印度东传到当时的西域、至而到中国甚至全世界,如果 没有融入当地的社会及文化,佛教早已无立足之地,所谓的当地社会及文化即是民族性,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性造就不同的文化,佛教之所以能和不同的民族兼容,当然和佛教基本教义因缘法有关,懂得要先有众缘和合,才能有和谐社会的巧妙,如此佛教自然不仅能横遍十方,也能竖穷三际地以佛法滋润无数无缘及有缘众生。
从佛教史上看佛教的传播,我们可以发现,创建于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的佛教,原本只限流行于恒河一带,到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期,佛教则开始向印度各地及世界各国传播,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国,向北传到中国,再由中国传入北韩、日本、越南等国。而约在17世纪到20世纪初,佛教先后传入欧洲和北美,一些著名哲学家如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等人都已谈到了佛教。尤其自1906年英国成立“英国佛教协会”,欧洲佛教徒开始有自己的组织。以后英、法、德、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都有佛教僧团和研究机构。
佛教传入美国后,又北传加拿大,南传巴西、秘鲁、阿根廷等国。两千五百多年的弘传中,佛教已传播到世界各大洲,同样的,它因融合的不同的民族,不仅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色彩,更改变各民族的信仰观,因而发展出所谓的中国佛教(又分八大宗派)、日本佛教、泰国佛教及韩国佛教等,未来我们也将可能见到有所谓的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佛教,美国、加拿大、巴西等美洲佛教,澳洲佛教及非洲佛教。
从释迦牟尼佛所提倡让当时印度有婆罗门、剎帝利、吠舍及首陀罗四姓种族平等以来,到中国的五族共和,我们可以发现“包容”即是最大的力量,只要你进到佛教来,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是同等尊严,所谓大海不拣细流,所以能成其大,所谓“心包太虚”、“心如虚空”,只有包容异己,大家才能和平共存。所以只有和谐地融入当地的民族性,只有包容不同的民族,只有同体共生方能让佛教的传播无远佛届;以佛教的轮回观而言,世界上看似有不同的民族,但在三世的轮回中,众生又曾互为亲友,如何能不包容不和谐共生共存呢?
佛教教主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人间目的是为了“示教利喜” 令众生悟入佛的知见,得以离苦得乐。因此,当初佛陀在印度席不暇暖,沿着恒河流域走遍南瞻部洲十六王国,说法不倦,为教化人间社会,应众生根机的不同,开演出八万四千契理契机的佛法。二千五百多年来,古德高僧秉承如来遗教,担当起弘法教化的责任。虽然佛教因时空、政治、社会、人文等各种不同因缘条件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宗派,尽管各宗派的仪制不尽相同,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因为佛陀人间佛教的思想是恒古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真理。
今日社会结构变化迅速,科技发达与丰富的物质带给人们无与伦比的方便与享受,但是填补不了人心普遍的不安和动乱。在此时此地,地球村大众往来的频繁之际,社会讯息千变万化,在五光十色的环境里,人心迷茫,眼花缭乱,于生命价值被扭曲的同时,佛光山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更是时代所趋,人间佛教则是佛教传播中和民族性融合最重要的思想,因为人间佛教以人为诉求的,强调落实佛法于生活中,故佛光山星云大师常讲:人间佛教是佛说的、人要的、善美的及净化的。因此,未来我们不应再强调汉传、藏传、日本、韩国、欧洲、非洲、美洲或非洲等佛教,如果都能包容异己,人间佛教就是最好的修持方式。
佛光山在全球的道场也禀承星云大师人间化的思想,以文化、教育、慈善及共修等四大宗旨为弘法的方式,在20几年的海外传播中,从开始对西方人士的陌生到熟悉及融入,也是因为弘法者了解到众缘和合及和谐的重要,注意到本土化的重要,这些都是将全球各民族以人间性佛法引导的方式带进佛陀的怀抱。学人自佛光山被派至欧洲德国及瑞士虽只有11年,但这些年欧洲佛光山在努力于佛教本土化的过程中,如何在这块以天主教、基督教及东正教为主的土地上传播佛教,面对与不同民族性相处有些心得,在此也愿意与众分享经验。
作者:
释妙祥
编辑:
李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