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跃春居士:大力提倡依师学法,振兴中国佛教
2009年03月21日 17:02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2500多年前,伟大的佛陀诞生在古印度,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因为看到众生生老病死的痛苦,决心出家修道,解脱一切众生的痛苦。经过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廓然大悟,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解脱了一切痛苦。佛陀觉悟后,为了利益众生,说法四十九年,足迹遍布五印度,从此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慈悲和智慧的佛教。佛陀于八十岁涅槃,之后,弟子们将佛陀生平所说的经典集结起来,继续依法修行,代代传承佛陀的教法。

幸运的是,充满着慈悲和智慧的佛教在公元67年前后传入了中国,中国文化的广大包容性是佛教扎根的良好土壤。经过诸多高僧大德的艰辛努力,佛教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民生活的习俗,渗入了中国人民的血液,形成了“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繁荣景象。到了唐代,中国佛教达到鼎盛时期,出现了八大宗派,涌现出诸多高僧大德,因此,中国被誉为佛教的第二故乡。

但是到了近代以后,中国佛教渐渐衰弱,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学习佛法不依师长,凭自己看书理解,自搞一套,我慢越来越大,虽然表面上学佛,其实与学佛了不相干,是在学“我”。产生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依师学法的概念是主要原因之一,弟子不敬师长,我慢高山,僧团缺乏伦理,互相轻慢,导致道风不振。我认为,振兴中国佛教,需要大力提倡依师学法。

佛陀告诉我们一条解脱生死之路,无始以来,我们都在无穷的生死轮回之中,解脱生死之路我们从没有走过,如果没有一个有经验的人带领我们,我们怎么可能走上这条解脱之路呢?所以善知识对于走佛道的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博多瓦祖师说:“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因此我们在学佛的一开始就要养成依师的好习惯。一位祖师说过:“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故于最初,依师轨理,极为紧要。”

经论还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养成了依师的好习惯,会有诸多的功德,一、近诸佛位;二、诸佛欢喜;三、终不缺离大善知识;四、不堕恶道;五、恶业烦恼悉不能胜;六、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七、功德资粮渐渐增长;八、速成佛道。所以对于修行的人来说,养成依师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一定要从善知识那里学习佛法呢?难道我自己看书就看不懂吗?事实上,确实不容易看懂。《宗镜录》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表面上的文字意思我们可能看得懂,但是文字所指的修行内涵就很难体会到,有时连文字的意思都会理解错。例如看到经典上讲“不执著”,有人就会理解成说,你不要执著嘛,何必一定要上殿、过堂分秒不差,我想几点去就几点去,不要执著嘛。还有人看到“不分别”,就会理解成什么都不用分别了,善恶因果也不要分别了,一天到晚不思善也不思恶,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作,进入严重的痴相,自己还不知道。这都是没有依靠善知识学佛容易造成的错误,只有依靠具足教证二量的善知识,我们才能够正确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内心中的疑惑才能够得到解决。所以中国的古人这样评价善知识的重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如果我们心中没有师长,就会觉得我天下第一,谁都不如我,养成极大的我慢。尤其是知识分子,容易文人相轻。在一个团体里,如果大家都是相互轻慢的心态,渐渐就会都靠自己学,失去了相互学习的氛围,这样怎么可能学到佛法呢?佛陀的智慧怎么能传递到我们的心中呢?因为佛法是人生经验的传递,是内心智慧传递,没有向人学习的心态,肯定是学不到的。经论云:我慢高山,法水不入。一个学佛的人,首先要养成谦下和恭敬的心态,要在一切人身上都能学到佛法。儒家讲: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见,心中有师,是极其重要的。

作者简介:

翁跃春(日语演讲),北京龙泉寺居士。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翁跃春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