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生者之心:悼念逝者的民间活动没有停过
2009年05月11日 19:19南方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2009年5月4日,在大邑县安仁镇,樊建川的地震博物馆正在做最后的清理工作。5月12日这天,他的这个号称最为全面的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将正式开启。

逼仄的空间内,堆积着从地震发生起便开始收集的各类震区实物。随处可见的门牌,被巨石压扁了的汽车,坍塌学校搜集来的小学作业本,幼儿园孩子被扭成一团的小童车,搭载妻子回家的摩托车……每一件都烙印着地震波的创伤,让参观者压抑得无法动弹。距离不远处,是中宣部临时建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馆。“博物馆已辟出一块地供他们建设永久性的陈列馆。”樊建川说,国家主义的展览大空间内,陈列着9个政治局常委在地震灾区指导救灾的图片。更多的还有军民团结,灾后重建等内容的图片。“中宣部的展览馆更侧重国家层面的宏观阐述,关注的是人间大爱,彰显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最善良的感情和品格。他们表现的都是,大家在危难时刻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不等不靠、守望相助,以非凡的坚强意志投身抗震救灾,表现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我们更关注的一些地震细节和个人的东西。”樊建川说,他搜集的文物有三个特征:一是面广,重灾区都要到,同时兼及社会各阶层、各军种,消防、媒体、志愿者都有;二是特别强调地震信息量大的东西,比如标语、请战书、遗书、公告、通知等;三是搜集典型的文物,邱光华的遗物、空降团的降落伞、“朱坚强”甚至包括争议教师范美忠的眼镜,都在陈列之中。“最惨的照片没有用;学校坍塌的没用;偷盗抢劫的只用一张照片”,樊说,“但我们博物馆的方向仍很明确。爱和坚强很重要,但我们认为,吸取教训更重要。”

5月12日下午,建川地震博物馆将举行一个民间性的纪念活动。14点28分,警报拉响,参观的嘉宾,每人手捧点燃烛灯、鱼贯而入,将烛灯浮于博物馆的水池中,以悼念逝去的亡灵。

艺术家的参与是建川地震博物馆的一大特点。“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捐献的。将近200件,价值上亿。”樊建川说。艾轩、杨飞云、王学东、何多苓、朱成等知名画家和雕塑家的作品,郑州雕塑院的几十名雕塑家制作的几十件雕塑作品,将全部在馆内陈列。

令参观者彻底震撼的,将是朱成和多名当地艺术家联手创作的名为《尊容》的浮雕铜肖像。5月12日,他们将在建川地震博物馆的纪念墙上,镶嵌上首批512个逝者的铜像。“我们的承诺是,希望能为每一位遇难者都塑一个肖像,一两年做不完,就三四年,反正会一直做下去。”朱成说。

而同时,在普通人中间,一些更关注个人体验的纪念活动悄然而生。

“让我们在2009年5月12日,晚八点至晚九点,这一个小时里,关掉电视,关掉电脑,放下手中的报纸,让我们一起阻断所有能和外界对接的一切关系,站在只属于自己的一寸土地,和自己说说话和那个正在陪伴你身边的亲人、朋友或爱人说说话,那些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们说说话,一起去冥思那些点点滴滴感动我们的一切。回到生命的起点,回归存在的意义”。成都环保NGO野草文化传播中心发起的这个“敬畏生命追思‘5?12’拒绝外界信息一小时”的民间悼念活动现在正在成都民间组织间传递。”相比于大规模的仪式,我们更看重的是寻求个人的体验,特别是心理反应。中心负责人何磊说:“太多的活动正在带上商业的色彩。也许我们应该静下来,让生者有一个面对自己和亲人的机会。”

“信仰的终极关怀就是对死亡的探讨。我们希望在这种诉说中,转化为对生活的热情,直面未来。”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吕明合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