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本克己:马祖道一与其弟子
2009年09月07日 18:05《马祖道一与中国禅宗文化》 】 【打印共有评论0

前言

四川省成都,其地与中原相隔,两者自古就保持着独特的关系,由此成都孕育了富有特色的文化以及出现了大量的有为人才。

在禅宗的历史中又何尝不是呢?若将中国禅宗史分为初始期、鼎盛期、维持期的话,则可以认为初始期终于荷泽神会(684—758),而鼎盛期始于马祖道一(709—788),而在两者的不连续以及连续中作为媒介的则是成都净众寺的无相(684—762)。

时至今日,虽然认为无相继承了神会,然此不过是基于后世所著《历代法宝记》的记述而得的结果,我们有必要注意到《历代法宝记》中的其他意图。

慧能(638—713)与同门的德纯寺智诜(609—702)为首的所谓剑南四祖,即智诜,德纯寺处寂(665—732),净众寺无相(684一762),以及保唐寺无住(714—774)的系谱,非常特异且包含了重要的禅宗史的课题,而且无相与神会之间的关系也存有相当多值得再考的问题。而此后,成都的新罗僧?无相的禅法,竟传至吐蕃(西藏)并引起了有名的宗论,而关于他的文献亦多残存于敦煌。关于他的文献残存于敦煌的这个事实,我们可以认为其思想实践在当时,确是长安的佛教界所注目和重视的一个焦点,而在长安佛教界占据重要位置的正是鼎盛期的禅宗,而其创始人正是马祖。马祖亦生于四川,在成都继承了无相的禅法,此后在南岳将之发扬光大,由此,成都当然可称为是中国禅宗的摇篮。 

本文将对受到成都禅影响的马祖禅,其具有如何的性格并是如何进行发展作一论述。

南岳与禅宗

解读中国初期禅宗史时,“南岳”是一个关键词。

南岳曾是提倡革新佛教的南岳慧思(515—577)的修行之地,此后南岳一直作为实践家们的圣地并得以持续,其事详见《南岳总胜集》。 

根据《南岳总胜集》的叙言,其为宋绍兴时(1131—1162)陈田夫所撰。此书为明人影宋的钞本,刊行于嘉庆六年(1801)。不过,其原始资料较古,若谨慎利用的话,还是能为我们提供很多珍贵的记载的。《南岳总胜集》卷上称:梁高僧海印大师者,首居衡山最上第一。推较年代即大同天监之前,宜与达磨相接。而为可公时辈其居所,谓善果道场也。

记录了海印大师曾与达摩和慧可交往的事实。海印大师的详细虽然不得而知,而其与达摩接触的记录却是他书所不记载的。此外,陈光天初,惠思和尚始自北来投诣大师忻然合契。由是上石桥别创庵舍。高而在南,故号南台。惠思和尚,即南岳慧思的移住,其实是慕海印大师之名而来的。

慧思在南岳各地留下了不少事迹。例如《南岳总胜集》卷中“福严禅寺章”: 在庙之北登山十五里,岳中禅刹之第一。陈太初中,惠思和尚自大苏山领众来此,建立道场。师常化人,修法华,般若,念佛三昧,方等忏悔。因号般若寺。

值得注意的是此后的记载:

本朝太平兴国中,改赐今额。有唐怀让禅师,结庵于思之故基。

有道一和尚坐禅于侧久之,让往以砖磨而激之。一谓让日:“磨砖何用。”日:“为镜。”一曰:“砖如何得作镜。”让日:“砖既不能作镜,坐禅如何成道?”一异之日:“毕竟如何即是。”让日:“谓如乘车者车既不行,鞭车则是,鞭牛则是。”一决然开悟。

南岳怀让在寺院的旧址建庵而住,而有名的磨砖台的传说亦是同一地点,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慧思在南岳进行广泛活动的一些侧面。

此外,“大明禅寺章”记载:在庙之北登山二十五里,烟霞峰侧,有思大和尚宴坐,处。

“高台惠安禅院章”记载:

在后洞妙高峰下。……记云,昔五百罗汉居此,闻惠思和尚将至。乃相谓日:“山主即至,我辈当避之。”遂徙他所。今辙迹尚存。

又按南岳十八高僧传云,陈光大初,思大和尚领徒至此。建阁作真,徒上下经行听法之所。则光天观当别有基也。西有青玉坛福地。今释氏改名罗汉行道坛。

综上所述,慧思是当时南岳的中心人物,从后来怀让追慕慧思旧迹的记事可知,对于各个时代的修禅者而言,南岳是他们所憧憬的地方。同样,《南岳总胜集》卷中,“南台禅寺章”记载:

在庙之北登山十里。梁天监中,高僧海印尊者喜其山秀地灵,结庵而居。号日南台。又至唐天宝初,有六祖之徒希迁禅师游南寺,见有石状如台乃庵居其地。故寺号南台。唐御史刘轲所撰碑并有焉。迁既殁后,遂塔于山之跖。谥日无际见相。二碑尚存,裴休书字画遒劲。或云非裴书,然亦可观也。庞居士尝来请益于师。殿之下有石,乃丹霞削发处。又有石号飞罗汉,世传神运仓,今遗基尚在。石头和尚著参同契草庵歌,善圆师刻于石。

可见,石头希迁(700—791)能选择海印大师的故地而居,决非偶然。通过以上的事例,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南岳怀让以及石头希迁,马祖道一等在直接继承了南岳曾有的菩提达摩以来的禅的传统之外,并进一步形成新的传统的事实。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冲本克己、林鸣宇译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