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僧传、灯录,还是塔铭都说,马祖道一在抚州(临川)弘法之后,又带领弟子道通、智藏等南下南康(虔州)“龚公山”弘法。据塔铭记载:马祖道一“又南至于虔之龚公山。……刺史今河南尹裴公,久于禀奉,多所信向,由此定惠,发其明诚。”又僧传本传载:“郡守河东裴公家奉正信,躬勤谘禀。……居无何,裴公移典庐江、寿春二牧,于其进修惟勤,率化不坠。”上述二则引文中的“河东裴公”、“河南尹裴公”是否为同一人?如果是同一人,那么这个“裴公”是何人呢?据《旧唐书·德宗纪下》记载:“(贞元五年)十二月……辛未(初四日,12月24日)……兵部侍郎裴諝为河南尹”。《新唐书》裴谓传载:“代宗幸陕,谓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将用为御史中丞,为元载沮却,故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请人计……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载(按: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旧唐书》裴谓传所载相同,此不赘述。显然,“河东裴公”与“河南尹裴公”同为一人,即裴谓,他曾出任“虔州刺史”。
上述僧传与塔铭的记载都表明,裴谓曾到龚公山听道一说法。那么,裴谓是何年出任虔州刺史呢?据裴曙《祈雨感应颂并序》载:“(大历)二年,余从兄自左司郎中诏领虔州牧,不菁月而令行焉。”据《旧唐书·裴谓传》载:“(裴諝)拜左司郎中。上时访以事,执政者忌之,出为虔州刺史。”这与上述所引《新唐书·裴諝传》的记载相同。就是说,裴谓是因元载的忌妒而以“左司郎中”出任“虔州刺史”的。显然,上述裴曙《祈雨感应颂并序》所说的“从兄”就是“裴谓”。
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赣州碑记》载:“广泽庙碑,庙在赣县储潭山之麓,庙中石刻有唐时州刺史裴谓《祈雨感应碑》。”王象之《舆地纪胜》的记载与此相同。又据清人全祖望的《宋重摩唐储潭庙祈雨碑跋》载:“是碑在赣州……盖大历庚戌(770年),而宋嘉枯癸卯重勒之。”引文中的“大历庚戌”,即“大历五年”,说明裴谓于大历五年还在虔州刺史任内。
由上述可知,裴谓于大历二年出任虔州刺史,至大历五年尚在任。前已述及,裴谓对道一“久于禀奉,多所信向”、“躬勤谘禀”。据此,笔者认为,道一禅师应是在裴谓任虔州刺史之前即就龚公山弘法。他离开临川西里山移锡虔州龚公山的时间应在广德元年至大历元年之间。
何明栋先生据明嘉靖版《赣州府志》的记载认为,唐开元二十年前后,马祖率徒众自临川西里山南下,来到坐落于今江西省赣州市水东乡佛日峰山麓(距市区4公里)的马祖岩,诛茅觅洞栖身修行,但为时不长,后率徒迁锡于城东北龚公山。何文有关马祖道一抵临川的年代前文已作了辨误。现就赣县“马祖岩”为马祖修行处作一番辨析。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马祖岩,在赣县。六祖禅师,天下谓之马祖!故以名岩。昔马祖栖于此岩,一夕鬼为筑垣。”但宋祝穆《方舆胜览》载:“马祖岩,在赣县东。道一禅师驻锡之地。姓马氏,天下谓之马祖,得法于南岳让禅师。……初,马祖尝欲栖于此岩。一夕,山鬼忽为筑垣。马祖见之,曰:‘学道不至,为邪祟所测。此非吾所居也。’因弃去,营龚公岩往居焉。”就是说,马祖道一到虔州,先到赣县之东被后人称为“马祖岩”的地方,本欲栖其地,因山鬼忽为筑垣而放弃,乃前往龚公岩(即龚公山)。对比上述《舆地纪胜》与《方舆胜览》所载。笔者认为,后者成书年代早,且记载详细,应以《方舆胜览》为正确。马祖道一的确到过该地,但并未栖止修行。只有龚公山才是马祖道一在虔州有确凿史籍可证的驻锡之地。据宋《舆地纪胜》载:“龚公山,寰宇记:在赣县北一百八十里,奇峰翠嗽前后连延,萝木泉池左右映带。有隐士龚毫栖舍于此,因以名焉。”又据僧传本传载:“此峰岫间魑魅丛居,人莫敢近,犯之者灾毋立生。当一(按:道一)宴息于是,有神衣紫玄冠致礼言:‘舍此地为清净梵场。’语终不见。自尔猛鸷毒螫,变心驯扰;沓贪背憎,即事廉让。”拨开神话迷雾,我们可以看到,唐代龚公山一带环境之恶劣。马祖道一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开辟“清净梵场”,成为虔州一个南禅宗的弘法中心,其时间大致始于广德元年(763年)至大历元年(766年)之间,至移锡洪州为止。
时任虔州刺史的裴谓多次亲临龚公山听法。据僧传本传记载:“郡守河东裴公(按:裴谓)家奉正信,躬勤谘禀。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每至海霞敛空,山月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据此,裴谓对道一禅师弘法的支持不言而喻。正是有裴諝的支持,道一的弘法事业比以往有较大的发展,其影响也比临川时期大。据塔铭记载:“攫搏者驯,悍戾者仁,瞻其仪相,自用丕变。”前来皈依者增多。据僧传无等传载:“等(按:无等)求法于其间,挺然出类。”就是说,无等禅师在龚公山道一众多的门弟子中出类拔萃。除了无等禅师外,后来成为名僧的怀海、自在、齐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投龚公山皈依马祖道一的。据此可知,龚公山“清净梵场”有相当的规模。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王荣国
编辑:
李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