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祥符禅寺
2007年10月31日 14:38法音 】 【打印已有评论0

祥符禅寺最初位于常州府武进县迎春乡寨前湾(今江苏无锡市马山区)。创建年代不详,原始寺名无考。唐贞观初,里人杭恽徙置津里(秦履谐音。相传秦始皇东游会稽路过此山,故谓秦履。山石上留其坐骑足迹,遂名马迹山)山际。旧传唐僧玄奘自天竺(印度)归来,游历东南。右将军杭恽陪同他至马迹山,所见恍若西天灵(鹫)山胜境,赞叹此处堪称东土小灵山,由此寺随山名小灵山寺,并流传有释窥基遵师嘱开法小灵山的故事。当年小灵山寺“居重湖叠嶂间,最为幽绝”。寺临太湖,“波光云影,照耀晃漾”。寺后“三峰环列,龙、虎拱峙”。殿前“塔影崔嵬落半天”。“若云窝,若月窟,若万松居,皆散见僧舍。水之流,有桥曰双瑞;山之中,有亭曰望湖。龙井则在厨之东,莲池则在殿之北”。宝殿玉宇掩映于青松翠竹之中,钟鼓梵呗回响于云林烟水之间,真可谓梵天佛地,灵山胜境。昔日寺僧在此静坐参学、观风听雨、运水担柴、植树造林的生活情景,至今依稀可以想见。 

唐玄宗李隆基时代,天台宗九祖湛然荆溪大师一度驻锡小灵山寺,致力台宗著述,大弘台宗教法。代宗大历中,优诏连征,湛然并以疾辞,谢绝赴京。德宗建中三年二月,寂于天台佛垅。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钱霮追赠圆通尊者。北宋大中祥符间,真宗赵恒诏改小灵山寺为祥符禅院。徽宗赵佶政和四年,升“院”为“寺”。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中,可观法师居此宣扬天台宗。元惠宗至正时,大澄禅师来主法席,弘传禅宗青原下曹洞宗旨。元末寺塔俱毁,一时法轮滞转,慧灯失明。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释行晖至此重建寺宇数楹,以为供奉佛像、栖身宴坐之所。宣德中,惠山道岩法师游访小灵山,“以寺荒絈弗葺,乃割其衣资,鼎建佛殿、禅房。既而归主惠山”。行前,举荐杭州中天竺僧智澜来领寺事。这位大德“坚持戒律,精修苦行,事理圆融”,“悯兹古刹废弛”,即“以兴复为己任”。因而“缁素向慕,捐资以助者踵至。由是鸠工集材,首筑周垣五百余丈,植树六百万株。创建法堂、方丈各十有一间,左右伽蓝、祖师二殿。前竖山门,旁立侧室,与夫香积之厨、贮物之库、储粟之廪靡不毕备。越八寒暑,功乃告成。”同时奏请当朝敕赐大藏经。营造藏经阁,方便僧众阅藏看经。其徒道梁、天霖继承师业,遵守寺规。道梁的高足德乘,秉师教,续师志,新建天王殿、大雄宝殿,殿中“塑像庄严,金碧辉映”,“庖蔃库藏,无一不备”。唯有元末被毁佛塔未及修复。万历初,太仓怀云寺僧顺庵禅师,应邀住持小灵山,因爱此“湖中第一山”,意欲终老祥符禅寺。于是发心重建佛塔,“乃命其徒告诸旧识,咸乐于从事积资鸠工,历三载而塔始成。”又复“孤塔影从云外落,清磬声在树间留”了。 

法藏,字汉月,梁溪(今江苏无锡)苏氏子。十五岁在本邑五牧庆德院出家。读高峰语录有疑,潜心参究十余年,仍莫能解,乃至虞山(江苏常熟)三峰寺掩关。一日闻窗外竹折声乃悟,后从黄梅蓓蕾时节禅坐,一朝出定忽见梅花堕地,始彻证。谒天童密云禅师蒙印许付法,是为临济宗第三十一世。万历中,自苏州邓尉山迁住小灵山,从此祥符禅寺乃传禅宗南岳下临济宗。洪储,一作弘或宏,字继起,号退翁,南通州李氏子。依三峰法藏出家,苦修有年,参究有得。历主能仁、天宁、瑞岩诸刹,飞锡之处,宗风远播。崇祯九年,遵师命继主祥符禅寺。“辟藏云关,开堂拈提法要”。当世中丞许定于,都宪张二无、京兆邹衣白皆执弟子礼。因振兴苏州灵岩山,人称灵岩和尚。崇祯十四年,洪储入天台,法藏又一弟子慧刃洪,先是辅助师兄洪储主祥符禅寺,尔后继其法席。在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战火纷飞年代,极力维持祥符常住,尽心传播临济宗风,护法卫寺,难行能行。 

清军南下,大江南北烽火连天。祥符禅寺罹遭兵燹,住持慧刃与法嗣济昊,矢志在此苦心经营,荷担如来家业。清康熙初,海阳苏子荆捐资重建大悲殿五楹,僧舍数间,草创而已。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江北驻跸扬州天宁寺,江南驾临镇江金山寺。第三次下江南,在金山召见祥符禅寺住持纪荫时,他“御笔”亲书“神骏寺”额,宣告结束“寺”名“祥符”的历史。这大概不仅是为取消前朝帝王年号,很可能与秦始皇东游至此山,马践山石留蹄印的传说有关。也许是他此时想起汉明帝求佛法,白马驮经至洛阳,首创佛刹白马寺的故事,特将“祥符”易名“神骏”,用以体现神骏、白马两寺南北相望、并驾齐驱,亦未可知。 

释纪荫,字湘雨,号宙亭,又号损园。少通儒术,善文工诗。一旦为僧即遍参释乘,“谒退翁储于灵岩,得受记”。康熙皇帝金山行在召见他时,应对称旨,深受宠渥。命他兼主扬州高寺后,随即载誉大江南北。尤其是这一代帝王特意赐给他诗并跋,更加名动朝野,声传遐迩。有关资料表明,纪荫住持祥符禅寺期间,修复或新建山门、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藏经殿、禅堂、法堂、茶寮、两序寮、无隐轩、与鸥居、金粟廊、双松草堂等。成绩卓著,功德无量。乾隆年间,神骏寺方丈普仁、都监妙明,重修殿宇、建造普同塔时,常住尚有五六十位僧人,依旧为十方丛林。咸丰三年太平军与清兵鏖战于此,殃及佛寺,殿宇毁坏殆尽。 

星移斗转,时过境迁。民国三年(1914),古刹重建,复名祥符禅寺。不久,常州天宁寺收为下院,中庸法师来任住持,时有寺宇三十几间,熟田四十亩,山地三顷多。十余位僧人在此和合共住,安居乐业。1938年,侵华日军进山扫荡,遭到抗日武装的顽强抵抗,日军气急败坏放火烧寺,寺僧奋不顾身上前阻止,中庸和尚为之殉难。火劫后,寺僧修葺残存殿堂,安定宗教生活。但因元气大伤,无力恢复旧观。后来仅有一位残疾僧人居此看守香火,祥符禅寺可谓名存实亡。建国以来,佛寺虽在,但门庭冷落,佛事稀少。十年浩劫,这座千年历史名刹,佛像倒地,僧人走散,殿宇改作它用,山地归属茶场。 

太湖三万六千顷,八功德水绕灵山。 

如来百福庄严相,无量光明照世间。 

无锡市人民政府为保存古迹,弘扬文化,落实宗教政策,将重建祥符寺,并造大佛像于小灵山。敬赋此章为颂。 

这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一首诗并跋。诗为赞颂灵山大佛,跋则说明重建佛寺、铸造佛像的殊胜因缘。正由于因缘殊胜,历时仅三度春秋,即大功告成。如今祥符禅寺拥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地藏殿、大雄宝殿。大殿两侧各有两幢南北对称的两层楼房,法堂、禅堂、客堂、丈室、僧舍、迎宾馆分设其中。藏经楼位于灵山大佛须弥座前大平台内,可谓别具一格。五观堂在观音殿后,斋堂对面则为香积厨。厨左一楼设有粮仓、库房。整座寺院具有朴实简洁、古色古香的建筑特色。 

灵山大佛站在一朵盛开的莲花上,好似始从天上降临人间。大佛形体雄伟,仪态安祥,面如满月,慈眉慧目,开颜微笑,口似欲启又止,状若演说妙法犹未了。右手“施无畏印”,表示施与众生安乐无畏;左手“与愿印”,表示圆满众生爱乐愿望。胸前“”形,标志“万德”与“吉祥”。大佛通高88米,顶天立地,大有“天上天下无如佛”气势。大佛背后为秦履峰,左青龙,右白虎,二山相拱,三峰屏立,重峦叠嶂,云蒸霞蔚,犹如“诸天听法苍茫际,万佛垂慈紫翠间”。 

根据有关史志记载,今日祥符禅寺的地理位置,正是古代小灵山遗址,现存古树、古井以及出土的石础、石幢,可作历史见证。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参观访问的嘉宾游客,通过祥符禅寺山门,进天王殿,入大雄宝殿。出大殿经后院门,即至朝拜广场。由此迈步218级登云道,最后到达大佛座前的大平台。翘首瞻仰:灵山大佛百福庄严,万德圆满,流露大慈大悲神情,体现与乐拔苦胸怀。放眼太湖,万顷碧波连天际;极目群山,千仞奇峰竞风姿;俯视原野,远树近村,绿地芳草……一览无遗。在这里,我们慨叹大自然造化神奇的同时,不由赞颂人世间现代科技巧夺天工,铸就中国第一青铜大佛像。 

【附注】 本文引号内诗文,散见《武进阳湖(县)合志》、《马迹山志》、《扬州府志》、《金山志》、《宗统编年》,恕不一一注释。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孔勤   编辑: 梅文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