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俊:工作压力与自我心理救助
2008年05月12日 10:46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已有评论0


李传俊

李传俊: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原就职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伦理学教研室副主任,现任卫生部干部培训中心教授,中国性学会理事兼教育部副部长,主要从事性学伦理学方面的研究。

工作压力与自我心理救助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也急剧加快,有时不太适应甚至成为引发心理问题的诱因。然而,人们都或多或少具有心理救助能力,面对各种工作压力如何提高自我心理救助水平调节心境,适应社会环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解读工作压力

(一)压力的概念:压力的心理学名叫应激,压力源称之应激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ans SeIye认为,应激是个体“察觉”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的。工作压力反应是指工作中超负菏运转或工作难度大、风险增高所引起的生理、心理反应。

(二)应激反应的三个阶段

1、警戒反应期:体内的防御能力被唤起,或者准备“战斗”,或者准备“逃避”。此时,体内出现变化,肾上腺皮质、淋巴系统增生和激素增生。

2、抵抗(适应)期:进一步适应应激事件,对应激源的抵抗增强,应激反应可能到此结束。肌体可适应,抵抗力处于高水平,此时第一期反应已消失,肾上腺皮质回缩,淋巴结转近正常,激素维持正常水平。克服了应激为成功适应,适应是个性最卓越的表现,否则进入第三期。

3、衰竭期:如果长久持续的无法从压力中走出来,就可能出现过度的、不适当的行为反应。发生在应激源强烈或长期存在,体力所有适应性资源已耗尽,抵抗力下降,最后导致衰竭甚至死亡。

(三)应激的两面性从积极的一面看,应激能提升人们的活力,提高应对能力,可视为产生有益结果的挑战。从消极的一面看,应激能引起大脑皮层向下丘脑发出警告,下丘脑再向交感神经系统发出一系列刺激,引起体内的一系列变化。慢性应激可伤害身体多个系统,出现忧虑、焦躁、愤怒、沮丧、抑郁等不良适应的行为反应,甚至导致身心疾病。二、工作压力与自我心理救助的关系

国外心理学家指出,自寻烦恼是人的本性,人同时具有自毁倾向和自救能力。面对工作压力,如何将自毁和自救二者协调好,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做成一番事业,关键是处理好工作压力与自我心理救助的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提出的应激与应对能力关系学说指出,当应对能力>应激水平时,工作效率是高的,精神也是愉快的;反之,当应激反应>应对能力并持续下去时,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心理疾患。因此,在专业性强、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风险系数高等众多工作压力面前,我们要学会自我心理救助,始终保持应对能力>应激水平状态,乐观、从容地工作和生活。

(一)理解并学会时间管理原则,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工作带来的压力感。1、列出每天作日程,根据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按优先顺序进行日程按排。2、掌握自己的日常活动周期,在自己最有效、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段内完成最重要的事情。

(二)运筹帷幄,主动地应对压力。

1、事先估计压力情境。当自己觉察到一个新的压力时,首先从总体上把握它的难度,估价其压力来源及威胁程度,然后思索其对策。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佛教频道报道组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