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基本情况
2009年10月14日 13:43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华严宗由于依据《华严经》教义立宗而得名。华严三祖释法藏曾被女皇帝武则天赐名贤首大师,因而华严宗又称作贤首宗。此外又因为"法界缘起"是此宗理论的出发点,故又称法界宗。华严宗的传法世系是“华严五祖”,即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华严宗的实际创建人是法藏,杜顺、智俨是华严宗的思想先驱,澄观和宗密主张融合华严宗和禅宗,提倡教禅一致,进一步发展了华严宗的学说。宗密之后,恰巧遇上唐武宗灭佛,华严宗开始衰落,但在唐宋以来都有传人。

华严宗宣扬自己是佛教教法的最高等级,并将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教: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华严宗自判为“圆教”而将佛教其他派别以至印度佛教都判为“偏教”。

华严宗虽主要依据《大方广佛华严经》立宗,但对《般若》、《涅槃》、《梵网》诸经、《大乘起信论》等佛教经典也都兼收并蓄,既远承地论、摄论诸师的学说,又批判地吸收天台、法相宗的有关思想,经过调和糅合,自成一个庞大完整的理论体系。此宗对佛教经典并不拘泥原义,照本宣科,而是重新加以组织而构成自己的体系,中国化的程度很高。
华严宗的理论核心主要包括“法界缘起”和“圆融无碍”两个方面。法界(指“如来藏清净心”)缘起,即认为精神性的“一真法界”或“一心法界”(也称真如佛性、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是物质世界的本质和本原,客观世界中的一切现象均由“清净心”“随缘”而起,离开“一心”,别无它物。在此“一心”的作用下各种现象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无不像“月映万川”那样统摄于“一心”。所谓“圆融无碍”,也叫,“无尽缘起”的现象虽是一种体用关系,但体用之间并非殊绝悬隔,而是体用全收、圆通一际,相入相即、圆融无碍。因此,举一尘而尽宇宙,舒一念而该发九世。此事即彼事,此法即彼法,事事无碍,法法平等。在“圆融无碍”思想的支配下,华严宗在佛教内部调和各派思想,对外则主张融合佛儒道三家。这种圆融一切的思想,正是盛唐大一统局面的一种反映。

华严宗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华严宗思想对宋代形成的理学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朱熹的“理”或“太极”并不就是华严宗所谓的理或性,但其“生生不穷”之说也不是一多重无尽之说的简单重复,但其思维途径上的类同,却不能说是偶合的。华严宗的教义体现了汉地佛教高层次的文化心理特征,非常适合以士大夫为主体的信徒们的胃口,那些性格豪迈奔放,而富有浪漫气息的文人或思想先驱者对华严宗饶有兴趣。宋代文豪苏轼(苏东坡)研习华严经典,深感兴趣于华严宗的事理无碍、万事万物都是一真法界体现的学说,因此在诗文中写道:“孤云抱商丘,芳草连杏山。俯仰尽法界,逍遥寄人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清末戊戎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在所撰名作《仁学》一书中,采取了华严宗“法界缘起”的理论,认为法界,众生界都是由“仁”、:“性”、“灵魂”,亦即“性海”所立并由此论证了三世一时,一多相容,天地万物只是“同一大圆性海”的一部分,其中,人只是一个现象而已。由此观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为变法慷慨赴死的豪迈性格,其实是有深厚的华严宗佛学渊源的。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