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
开山祖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初创时佛法未盛,一切仅初具雏形而已。至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其规模稍有可观。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曾作过全面修葺,香火旺盛。然而,唐末“会昌法难”,灵隐受及池鱼之灾,寺毁僧散。直至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并赐名灵隐新寺。鼎盛时曾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间,僧众多达三千余人。南宋建都杭州,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主理寺务,并挥洒翰墨。宋宁宗嘉定年间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第一, 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立志重建,广筹资金,仅建殿堂时间前后历十八年之久,梵刹庄严,古风重振,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南巡时,赐灵隐为“云林禅寺”。
新中国成立后,灵隐多次进行大规模整修。于今,在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方针下,由木鱼方丈住持,监院觉乘法师引领,以“充分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建设东南人间净土”为发展目标,使灵隐这座千年古刹,法幢高树,海众安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目前,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道济禅师殿、联灯阁、大悲楼、方丈室、东西藏堂、东西碑室等建筑所构成,共占地一百多亩,殿宇恢宏,建构有序。大雄宝殿中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是以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用二十四块樟木雕刻镶接而成,共高24.8米,妙相庄严,气韵生动,为国内所罕见。
灵隐自创建以来,高僧云集,文人荟萃,儒释交融,谈禅论道,一吟一咏早己蔚然成为文化大观。此外,寺内还存有不少年代久远的佛像、法器、经幢、石塔、御碑、字画等历史文物,这些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使灵隐寺列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序已进入新世纪,灵隐寺以其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宏伟壮丽的殿宇建筑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灵隐它早已成为人们学佛、观光、祈福、休闲的佛教胜地。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王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