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三诀
2009年11月27日 11:26 】 【打印共有评论0

汾阳三诀

张志军

汾州(今山西汾阳)太子禅院的善昭禅师,俗姓俞,太原人氏。他从小便有一股子与众不同的气质,沉郁深邃,见微知著,犹如古贤。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天生通晓一切文字,不由师训,而且,举一反三,问一答十。传授他儒业的老先生感叹道:“此子大智若愚,见知天然,前程远大。”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善昭年仅十四岁,父母便相继而亡。

最怜少年失依怙,冷泪酸楚惟自知。

孤苦伶仃的善昭品味到的不仅是人生无常,更深刻体验到了世事炎凉。他当年剃发出家,受戒之后,杖策游方,离开了让他百感交集的故乡。

他所到之处,很少停留,更不喜好游山观景。同行的人都讥讽他没有禅者的潇洒与韵味。善昭严肃地说:“自古以来,祖师大德行脚云游,是因为圣心未通,道业未成,所以驱驰丛林,以求决择,而不是为了游览山水,观风望景。”

善昭禅师游历诸方禅林,参见的老宿多达七十一人,都妙得其禅趣。在五家禅中,他尤为喜爱曹洞宗绵绵密密的家风。当时,石门彻禅师是曹洞一宗的魁奇人物,善昭在他的启发下,很是下了一番功夫。一天,善昭作了一首五位偈:

五位参寻切要知,纤毫才动即差违。

金刚透匣谁能晓,唯有那咤第一机。

举目便令三界静,振铃还使九天归。

正中妙挟通回互,拟议锋芒失却威。

石门彻禅师颔首称善,说他尽得曹洞妙旨。然而,善昭并不满足,他始终存有一个疑虑:临济儿孙,是不是别有奇特之处?

于是,他背起行囊,专程前往汝州首山,向省念大师请教。

到首山,他问道:“百丈卷席,意旨如何?”

善昭所问的“百丈卷席”,是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百丈怀海在马祖道一使劲扭他的鼻子、痛彻心扉的情况下,豁然开悟了。第二天,马祖上堂,刚要说法,百丈却卷起法座前的拜席而去。因此,马祖一言不发,便下了座(参阅《禅东禅西·大机大用》)。

这一公案,表示了百丈的悟境。然而,未开悟的人却无法领悟到那种境界。所以,千百年来,总有丛林禅人提拈出来,向师父讨教。那么,首山大师是如何回答的呢?首山说:“龙袖拂开全体现。”

善昭感到脑海之中一阵发麻、发痒,似乎还隐隐发亮——凭直觉,他感觉到自己似乎发现了一条通向全新境界的道路!然而,他不知道如何切入。因此,他急切地追问道:“师意如何?”

首山气壮山河地吟诵道:“象王行处绝狐踪。”

好一个“龙袖拂开全体现,象王行处绝狐踪”! ——龙袖拂开全体现:百丈卷席的举动,展现了自性的“全体大用”;象王行处绝狐踪:象王比拟自性,狐踪象征尘劳万象,自性显现,一切皆真,转凡成圣。

善昭于言下大彻大悟!他跪拜之后,感慨万千地说道:“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漉始应知。”

宇宙万象,都如水中之月一样了不可得。然而,也惟有经过再三“捞摸”,才知道其实质本空,无法得到;也正是知道了水月不实,才明白了“真月”——自性所在。

当时,方丈之内还有一个僧人,他问善昭:“你见了什么道理,便自我肯定?”

善昭说:“正是我生命的归宿处,也是超越生死之处。”

善昭在师父身边服勤甚久,然后才辞去。他宛若一只无拘无束的鸟儿,悠游在湘衡之间。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张志军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