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和尚,破衣芒鞋,云游四方。他在化缘的时候,常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别人看他背着这么大一个布袋,以为是他们僧团用的、吃的,就一直不停地供养。后来和尚嫌一个布袋不够,就背了两个布袋出门化缘。
有一天,他装了两大袋满满的食物回去,走到半路,因为太重,就在路旁歇息打盹。突然,他听到有人说:“左边布袋,右边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他猛然惊醒,细心一想:对呀!我左边背一个布袋,右边背一个布袋,这么多东西缚住自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如果能够全部放下,不是很轻松很自在吗?于是,他丢掉了两个布袋,幡然顿悟。
印度佛教里也有着相同的故事。
有一位婆罗门,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佛陀对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随即将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然后,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婆罗门大惑不解:“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再可以放下了,请问现在我要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叫你放下的不是你手中的花瓶。而是你在尘世执著的心。”
是的,我们生活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背着各种各样的包袱,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
对功名利禄放不下,出现了跑官、买官、贪官;
对金钱富贵放不下,催生了贪污、受贿、盗窃;
对爱情婚姻放不下,产生了痴男、怨女、殉情;
……
这种种的压力和重负又岂止婆罗门手中的花瓶?
当我们不堪生活的负荷,需要解脱的时候,不妨学会“放下”。
许由不接受尧的让位,跑到淇水边洗耳朵,是放下;范蠡功成身退,隐姓埋名,携西施泛舟西湖,是放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解甲归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放下……
生命的价值,其实并不在于获得,而在于放下。
你只有放下一粒种子,才能收获一棵大树;你只有放下一处烦恼,才能收获一片清凉;你只有放下一种偏见,才能收获一种幸福;你只有放下一种执著,才能收获一种自在。
当你放下足够的时候,如脱钩的鱼,出岫的云,忘机的鸟,心无挂碍,来去自如,表里澄澈,“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才会发现生命竟可以如此充实、如此美好,日日是好日,步步起清风!
放下,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精神。但,也需要勇气和智慧。
稀释痛苦
一位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
有一天,禅师派这个弟子到集市买了一袋盐。当弟子回来后,禅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
“味道如何?”禅师问道。
“咸得发苦。”弟子唾弃着。
禅师呵呵地笑了。
随后,禅师领着弟子来到一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入湖里,然后说道:“现在尝尝湖里的水。”
弟子弯腰掬起一捧水尝了尝。
“什么味道?”禅师问道。
“甘甜可口。”弟子回答。
“你尝到咸味了吗?”禅师又问。
“没有。”弟子答道。
禅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
是的,生活中的痛苦就好像是盐,它不会更多,也不会更少,品尝同样程度的痛苦时的感受取决于我们把痛苦置于何地?
当你面对痛苦时,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开拓你看待事物的眼界,开阔你包容事物的胸怀,不是将痛苦放进一杯水,而要将它稀释到一片湖。
痛苦之于心灵,恰如盐之于容器。
将痛苦之盐放进一杯水,你品尝到的唯有饱和后的苦涩;
将痛苦之盐投入一片湖,你品尝到的尽是稀释后的甘甜。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姚展雄
编辑:
王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