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灯篇:深柳堂主人和金陵刻经处
2009年11月24日 15:46 】 【打印共有评论0

感人的“分家笔据”

1897 年杨仁山慈母归西,同年为了发展刻经事业,他便召三个儿子到面前,要他们自谋生计,而延龄巷房屋,将作为十方公产,捐献给佛教事业,自谓“吾在世一分时,当于佛法尽一分之力……以后毋以世事累我。” ( 《杨仁山居士事略》 ) 至 1901 年,杨仁山令三个儿子立下“分家笔据”,写明“金陵城内延龄巷父置屋宇一所……此屋专作刻经处公业……永远作为流通经典之所,三房均不得认为己产……今年家用不敷,极有欠债,通盘清算,所欠各处债项计银三千八百一十两……分认归还……。”

偌大家业不许后人承继,这种行为即便在今天也是不为人所理解的,何况在晚清。不分家业倒也罢了,还给后人留下债务,实在有些“不近人情”。而三个儿子毫无怨言地接受了父亲的嘱托。

在金陵刻经处的展览厅,我亲眼见到了杨公仁山手书的分家笔据,一种难遣的感动涌上心来……

金陵刻经处历经 140 多年慧灯不熄,实为 杨老 先生义举使然。杨仁山不仅捐献私宅,还将从欧洲购回的各种科学仪器卖掉以充刻资,由此可见他为刻经事业的献身精神。诚如他本人自述:“鄙人四十年来,屏绝世事,专力于刻经流通,窃以弘法利生为愿…… 流通经典至百余万卷,印刷佛像至十余万张。” 金陵刻经处所刻经典,校勘谨严,刻工精致,各方特誉称“金陵本”,成为近代佛典之善本。

杨公自号深柳大师,此处为何不见柳树?我问肖主任。

肖主任说,前些年,院子中真的有柳树, 近年来,随着周边高大建筑接连建成,院子通风状况差了很多,柳树就慢慢枯死了。

我听了,有一丝淡淡的失落。杨公将此宅院命名为深柳堂,一定是柳荫处处。想像着当年杨公和他的追随者们在柳荫下边饮茶边谈论着中国佛教的复兴,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况味!

 

那些面孔,在庭院深处渐渐清晰……

1907 年,力图振兴佛教的杨仁山在刻经处内创办近代佛教史上第一所高等僧学堂,金陵刻经处大兴讲学之风,实肇因于此,此即著名的“祗洹精舍”。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阳泉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