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佛教史上,涌现出许多高风亮节的高僧,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淡泊名利、甘愿吃苦、悲悯众生。他们高山仰止的嘉德懿行,在佛教史上被传为佳话,成为激励后世佛弟子的一座座精神丰碑。
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就是一位戒行精严、淡泊名利的高僧。道信禅师从僧璨禅师接法之后,在黄梅双峰山开法传禅,化导弟子无数。由于他的威望和影响,四方禅子慕名前来求法,一时间门风大盛。贞观年间,唐太宗仰慕道信禅师的道行,想一瞻禅师的风采,便诏请禅师赴京说法。对于已经到手的名闻利养,道信禅师毫不动心,随即上表谢辞。唐太宗先后三次降诏请师入京弘法,道信禅师都以疾病为由而婉拒。唐太宗第四次下诏说:“如果此次不来,就割取他的首级来见。”使者持圣旨到双峰山向道信宣读,本以为禅师听闻圣旨一定会慑于王威随同赴京,谁知道信禅师引颈就刃,神色坦然。使者感到很奇怪,回禀唐太宗。唐太宗对道信禅师这种淡泊名利、不屈服权贵的节操更加钦佩,就赐给他珍缯,以表钦敬之意,禅师也因此随顺了自己的心愿。
与道信禅师相似的还有禅宗六祖慧能禅师。 慧能禅师在跟随弘忍禅师接法之后,隐居在猎人队中十五年。后到广州法性寺,因见到法性寺僧人因为风动、幡动争论不休,他的一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的回答,博得大众的赞叹。从此,他便开始了弘扬禅法的历程。慧能后来到曹溪弘扬南宗顿悟法门,跟随习禅者不下千人。唐中宗神龙元年降诏说:“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并推让曰: ‘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 中宗就派遣薛简驰诏迎请慧能入京弘法,慧能大师就上表推辞自己有病,愿终老于林麓。薛简说:“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 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祖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见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简曰:“弟子回,主上必问,愿和尚慈悲,指示心要。”祖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暗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暗况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祖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烦恼者, 此是二乘小见,羊鹿等机。大智上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祖曰: “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薛简经过慧能禅师指点之后,豁然大悟。便辞别慧能回到京城,将慧能的意思禀奏皇帝。中宗尊重祖意,并赐给磨衲袈裟、绢五百匹、宝钵一口,以示恩宠。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慎言
编辑:
王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