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金刚经》上说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在《阿弥陀经》及《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又让人称念弥陀、观音圣号。
真是“法因人而立”。
所以末学感叹,修学者若凡事都往道上“会”,正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既然我们凡夫连分别众生不同根器的智慧都不具备,又有什么资格去随意评判各个法门的高下呢?更何况“法法平等,无有高下”。
如果不是隐居,我们必然会与周遭亲友同事打交道。对于凡事都能往道上会的修习者,他们不会漫无目的的闲聊家长里短,也不会对国家大事评头论足或满腹牢骚,因为这些行为既不利人亦不利已,除了给自己造些口业,于人无益、于事无补。作为仍在路上的修习者,倒不如实实在在地将自己在修习某个法门,乃至听经闻法,读书阅报、影视作品、甚至是亲友见闻等等日常生活工作中,通过不断生起的反观之心而感发同体之醒悟,在日常生活行为处事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收获体会。
许多人都认为评论就是关心。天下大事、国家大事岂有不关心之理?行使舆论监督、自由的话语权无可厚非。可回头看看,随着科技媒体的发达,各种评论的声音都不绝于耳了,世风在那些层出不穷的评论者眼里是日下呢,还是日上呢?亦或如他们认为的,根子问题仍在于说话的声音还不够多,不够有力?
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见闻觉知万事万物时第一时间反观自己的德行,见贤思齐,常思己过,社会就会多一分祥和的磁场。如果反观的人越来越少,人人用争夺话语权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却不知道问题恰恰就出在所有人的手和眼都在向外指、向外看,种种现状怎么可能有改观呢?
试想,从某个时刻开始,人们开始一个个将自己的手和眼都向内指、向内看,情况会有何改观。
在见闻交通事故报道时,我们不必第一时间去评论社会秩序如何混乱、也不必第一时间抱怨世人法规意识如何淡薄。而是生起因果观,反观自己是否每每遵守交通规则了,如果没有做到,就要在第一时间立定改正的决心。因为就在这一刻,社会将多一个遵守公德的人,少一个只会评头论足的人。
在见闻大灾大难时,我们不必第一时间评论国家政府富裕人群是否出够力、出够钱,也不必第一时间抱怨工程粗滥不抵灾难。而是生起因果观,反观自己能否在目前的条件下尽己所能,随缘尽份。如果自己没有生起救拔的悲心,就要学习善心人士的义举,生惭愧心。因为就在这一刻,社会将多一个爱心涌动的人,少一个只会评头论足的人。
在见闻贪污腐败案例报道时,我们不必第一时间去评论政府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备、无实效,也不必第一时间抱怨世道人心如何每况愈下。而是生起因果观,反观自己是否在目前的职位上无官没得贪、小官小贪、大官大贪了。如果自己没有做到真正的清正廉洁、扪心无愧,就要在第一时间立定改正的决心,痛改前非。因为就在这一刻,社会将多一个清正的人,少一个只会评头论足的人。
有两位初中老师各自带不同的班级,教道德课。因为学校发现常有考试作弊行为,于是要求老师召开班委会训诫。甲班的老师在会上首先教育全班同学作弊行为的害处,并对其中一位同学做了记过处罚。随后为了严肃班纪,老师让同学将自己曾看到或听到周围有过作弊行为的同学都写在纸条上,不记名报告。并说从现在开始,老师将委派班里几位同学担任暗中监督,一旦发现作弊将更严肃处理。老师在收到的纸条上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名字都有被提到。事后,班主任找了其中多位,但听到的大多数回答都是类似于:“某某也作弊的,他还是什么什么干部呢!”老师无奈地回道:“我问你为什么作弊,你干吗说别人!”
这位老师或许不知道,即便他指定了监督小鬼,这些小鬼也会包庇亲信,将矛头指向疑似告密者。同时,这些小鬼又由谁来监督呢?老师心里清楚,确实许多同学都在作弊。
法不责众,那该怎么办呢?
乙班也在召开班委会。在讲授了多个诚信故事后,老师对那位当场被发现作弊的同学做了记过处分。随后老师让同学们将自己曾有过的作弊行为都写在纸条上,不记名汇报,并承诺和解释说,只要诚实写下自己的错误,并且发心不再犯,这些不诚实的行为将随着这些纸条一起被燃烧怠尽,从现在起,从这个时刻起,每位同学将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学习进步--那就是,从此做一个诚信的人!在班会课后,老师对那位作弊受处罚的学生说,今天所有同学之所以能默认自己的不诚实行为,恰恰是受到他被处罚的事件的启发。所以他的受罚是为其他同学引以为戒的,由于他的悔过而使更多同学受到感染。因为这个缘故,一年以后如果他不再有违纪行为,他将被撤销记过处分。这位同学当然非常感激。
在上述这个看似小儿科的举例或假设中,我们仍可以见到生活中的实例。前者形似法律,后者类似宗教。法律解决问题,但不解决根本问题。所有问题根本要靠自觉,只这“自觉”一词,似乎有些宗教色彩。但凡令人“自觉”的教育,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已涉及到根本。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则寓言中的学生和老师。
当面对自己的行为时,我们愿意做甲班的学生,还是乙班的学生?
当面对群体行为时,我们愿意学做甲班的老师,还是乙班的老师?
和谐世界究竟需要怎样的引导?
或许有人会怀疑乙班老师的做法有没有效果,而我却相信真诚心和威德力将是打动和教育人的有效工具,具备这种真诚心和威德力需要功夫,而功夫需要通过修行来积淀,修行不正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么?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少一句抱怨,多一念反观,树一个榜样,添一份心安。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华莲
编辑:
王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