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信仰
2008年03月07日 15:35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相关标签: [包容]


用心去感悟佛


悠扬的诵经声

翻开台湾佛教高僧星云大师与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及行政总裁太平绅士刘长乐先生的对话录《包容的智慧》,扉页上赫然印好着“心药方”。又一本心灵鸡汤式的读物?类似《论语心得》的文化感悟?亦或融入了佛家智慧的管理秘笈?是,又都不是。哲理故事、传统文化、管理心得,只是此书众多主题中的一种。读完此书,耳畔萦绕回荡的是四个字:重拾信仰。如果包容是一种智慧的话,这种智慧恰恰源于信仰。在这个浮躁、热闹的消费时代,终于有越来越多的人,甚至包括一位重量级的媒体大亨,开始静下心来认真讨论心灵问题和信仰问题,这真正佐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两人的对话从柏林墙的倒塌开始,从“9•11”袭击、伊拉克战争谈到东西方的文明冲突、社会差异;从文化保护、爱国主义谈到人间佛教、两岸和解;从世俗的财富观、竞争力谈到宗教的宽恕忍让、因果定律;从职业精神、佛门清规谈到凤凰卫视和佛光山的内部管理;星云大师以一贯深入浅出、随缘就教的方式,通过一个个饱含禅意的公案,讲述佛教的宇宙观、人生观。刘长乐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新闻事件和传媒行业。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出世,一个入世;一个从佛经义理的角度伏惑解忧,一个以传播业者的责任照录现实。刘先生得出的结论是:和解、包容、多元才是历史的正途,才是世界的本质。而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星云大师开出的药方是:中华文化与佛教精神。
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与佛教的智慧密不可分。自佛教传入以来,无论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民俗风情,还是华夏大地的文学艺术、山河景观,无不深深烙上了佛的印迹。可以说,没有佛教,就不会有儒释道融合的传统文化,不会有薪火相继的华夏文明。佛教已经成为一种基因,悄悄融入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古老智慧和文化创造力的源头。但是,在20世纪的中国大陆,由于社会历史的巨大变迁,佛教连同传统文化一起,衰败断流达几十年之久。许多人因着惯性思维和政治教化,根本不了解佛教,就斥之为迷信,或者误以为其只是求神拜佛的心理安慰。这与许多人对待文化经典的态度一样:简单、粗暴。
可是这两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似乎有所变化。眼见着国学“热”了起来,不管真热假热,易中天、于丹这些大学教授成了文化明星,三国、水浒、红楼梦等文学经典销量大涨。各地有名的佛寺道观也“火”了起来,不管真信假信,香火鼎盛,信众暴涨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出现了所谓寺庙商业化问题。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之后,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传统文化和精神食粮,开始有兴趣去了解传承了几千年的宗教智慧到底讲些什么,开始更为热切的关注个人的心灵成长和精神信仰问题。
那么,信仰究竟是什么?人为何需要进入信仰?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回答: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信仰。不论信仰的是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甚或马克思主义,人是因为有了信仰方显出“存在”的意义来。而信仰的本质是自由的、多元的、民主的,并不特指某个宗教教派,也与政治意识形态无关,更不能拿科学与否来检验。信仰是一种慰藉和力量,一种信念和态度,是对真善美的寻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思索。人类因信仰而高贵,因信仰而解脱。由生存而进入文化再进入信仰,既是一个普通人的人生修行之路,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朝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佛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梁启超这样概括:“佛教的信仰,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兼善而不是独善,是住世而非厌世,是无量而非有限,是平等而非差别,是自力而非他力。”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再去驳斥宗教的荒谬,不会再去附和“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佛教与世界其他宗教相比,具有最包容、最和谐的性格,尤其在对生命平等性上的认识上,是超越其他宗教的。在今天这个生态日益恶化、贫富差距拉大、物质欲望膨胀的时代,佛教所倡导的慈悲、平等、善良、宽容、多元、和平等价值观,无疑是对治社会人心的一剂良药。而作为社会发展风向标的传媒企业的老板,能有这样的胸襟和魄力,碰触宗教领域,和高僧一起倡导中华传统文化和佛陀的般若智慧,让人感到由衷欣慰。这似乎也预示着,中国人重拾信仰的时代已经到来。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小米   编辑: Z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