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专题 > 正文
【美文】佛寺风铃
2007年04月09日 14:34《禅露》 】 【打印已有评论0

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风铃

月白风清。银辉映照着山谷中的佛寺,微风吹拂着飞檐上的风铃。“叮——当” “叮叮——当”。多么清雅的音律啊!夜风不大,风铃承受的推力也不会太大,但铃声却这般的凄清如许,沁人心脾。

夜幕屏障了视野,可听力不受丝毫影响,非但不受影响,仿佛比白天更灵敏了。目视色,耳听声。不止一次于白日游览寺院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嘈嘈杂杂的笑声,目不暇接,千头万绪,内心不得安宁。这番夜入佛寺,独步庭院,看苍穹寥廓,听松风啸啸而起,令人耳目一新。这正是“昼夜闻香、浓淡殊别”。

“叮——当”“叮叮——当”,夜间的风铃声极富韵味,它是这般悦耳,这般动听,它在漫漫长夜中以音取胜,它佛仿在感召来者,催促思考。

寺院那么深广,建筑那么恢宏,法器那么多样,风铃太小了,太微弱了,太不起眼了,平时不曾理会它。它只是寺院的饰物罢了,如淑女的胸花,伟男的领结;如猫咪的铃儿,长鞭的缨儿;如街头的酒帘,书画的闲章。这似乎仅就形式而言。

鸽有鸽哨,鸡有鸡鸣,空谷有回响,大海有涛声……佛寺的风铃包含着什么义理吗?

与中国禅宗的“风幡之争”寓意相同,古印度佛教有“风铃对话”。有一次,禅门所尊西天十七祖伽耶难提同十八祖伽耶舍多在殿前闻听风铃声:

“铃鸣耶,风鸣耶?”伽耶舍多问。

“非风非铃,我心鸣耳。”伽耶难提答。

“风幡之争”讨论的是视觉与心的关系,“风铃对话”讨论的是听觉与心的关系。

契经中云:“供‘铃铎’于塔庙,世世得好音。”释尊弟子呗比丘于多生多世之前,曾布施风铃,是于佛塔檐下,因而感得生生世世声音清雅,足以感动禽兽的果报。

这样来看,风铃不仅仅是寺院建筑的装饰,它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指向人心,在于提醒心神,澄清心意。

佛教是十分细微的啊。它注重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对心的作用,认识到外界不同的刺激会带来内心世界的不同反映,劝导人们自主其心,自净其意,从而获得幸福和自由。

“叮——当”“叮叮——当”。风铃为伴,它给人以智慧,给人以灵性。它是一位宽厚的师长,暖言软语,春风化雨,使人心如水如镜。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车林   编辑: 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