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鱼山梵呗文化节之和谐之音大型慈善晚会
一、何为梵呗?
梵呗,梵语为bhasa,或译为婆师、婆陟,略称梵呗。其义为:以音乐曲调赞叹、歌颂佛德,诵咏佛经。所以又称为声呗、赞呗、经呗,也称梵曲。在佛教“五明”中属声明所摄。
呗匿,古来一直被作为梵呗的另一个译语,但“呗匿”之梵文为pathaka,意为“歌唱” (古音)。有学者认为bhasa是pdthaka的转音,但玄应音义疑此有误。故唐朝窥基大师也认为不该用此译语(见《法华玄赞》卷四),因为佛教梵呗不同一般歌唱,它有清净庄严、劝善止恶的内涵和作用。但此译语之使用是否真有误会,笔者无力定论,姑且存疑。
梵呗最直白的解释应当是:用梵音来作歌咏。梵,意为清净,梵音就是清净纯洁的声音。 《长阿含经》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节因缘问题。
二、鱼山梵呗
中国本土赞呗之起源,相传为曹魏陈思王曹植游鱼山(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境)时,闻空中天乐梵呗之声,美妙绝伦,意境深远,感悟甚深,于是将其音节纪录下来,结合《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颂》和《菩萨子颂》,遂成合汉曲梵音而制作梵呗之始。
梁《高僧传》卷十三说:
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音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 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 (四十二契当指四十二个曲章) 《法华玄赞》卷四也说:“陈思王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道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
《法苑珠林·呗赞篇》 (卷三十六)亦载:
魏时陈思王曹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寤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式。 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六契。
作者:
杨笑天
编辑:
吴欢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