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众生 > 正文
从谂禅师:震古烁今的禅宗大师
2009年02月02日 11:11柏林禅寺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众生] [禅宗大师] [从谂禅师] [柏林禅寺]

赵州禅师(778—897年),法号从谂,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第四代传人,南泉普愿禅师之法嗣。

从谂禅师,俗姓郝,曹州(今山东荷泽)郝乡人。幼披剃于曹州扈通院,浸长,慕南泉普愿禅师道价隆冠当代,毅然赴池阳,谒南泉。一话之倾,普愿禅师察知从谂禅师是个不可多得的法器,遂收他为入室弟子,并嘱维那,“将次沙弥别处安排”。

从谂禅师在南泉,从师悟玄,叩谒相寻,受普愿禅师两次传法之喜,遂豁然顿悟“平常心是道”之真谛,通彻玄机,优入法域。

从谂禅师悟道后,立志具慈航,燃慧炬,行化天下,普度众生。于是,周历名山宝刹,参会大德尊者,探玄究理,传禅弘法。师曰:“悼稚之童,胜我者师之;期颐之老,不及我者教之”。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古城,受信众之敦请驻锡观音院(今河北柏林禅寺),弘法传禅达四十年。从谂禅师圆融二世,平等如常,接引众生,即物理学发凡,随机施教,无挂无碍。常示众云:老僧此间即以本分事接人。其取譬也浅以近,其旨也深且远。脍炙人口的“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均教人在日常生活中悟道,有其入处、出处、用处、了处,还其各自有禅各自有道之平常心。不仅启悟了当时的许多禅僧,而且流传后世,历久弥新,深刻影响唐以后的中国禅宗,并泽被日本、韩国、欧美等地。其中“狗子无佛性”凝练而为“无门关”,成为禅门一大总持;“吃茶去”成为禅茶文化的源头活水。

从谂禅师住世一百二十年,谥号“真际大师”,世称“赵州古佛”。

元代柏林禅院(原观音院)住持鲁云法师请于朝廷,皇帝特赐“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号,并于天历三年(1330年)为禅师建塔。清雍正十一年朝廷又加封为“圆证直指真际禅师”。元明两代曾先后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际禅师写真刻石。刻石右上角题一偈云:“碧溪之月,清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下署:弟子赵王焚香拜赞。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佚名   编辑: 邢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