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圆瑛大师与泉州开元慈儿院

2011年11月22日 17:14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 作者:王荣国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泉州开元寺是名闻全国的千年古刹,但自乾隆、嘉庆以后,法运大替,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时,又遭火焚。民国12年(1923年),圆瑛大师受同参转道和尚的邀请前往南洋讲经,在南洋与转道、转物等谈起重修泉州开元寺和创办开元慈儿院的设想,得到他们的赞同,转道和尚慨然允捐巨资,以为开办。不久,圆瑛大师离开新加坡,转往台湾弘化。民国13年,圆瑛大师从台湾归来,即着手兴复寺院与创办慈儿院事宜,为此还邀请转道和尚与转章、转物回国到浙江宁波考察孤儿院教育。其后转道遵循自己的承诺,“倾其砵资”作为修建开元寺与开元慈儿院的开办经费。圆瑛大师于同年“九月十二日同转物禅兄至开元寺竭力建设”,圆瑛还撰写《泉州开元慈儿院缘起文》和拟订《泉州开元慈儿院简章》在报刊上发表,向社会各界广为宣传。

民国14年(1925年)八月中秋,泉州慈儿院举行开幕礼,宣告问世。开元慈儿院设在泉州开元寺内西塔旁一带。抗战期间闽南沦陷后,慈儿院一度内迁南安县高田,借用民房为教室。

开元慈儿院从开办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由于经费充足,一直兴盛发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外募捐的路断了,慈儿院的经费十分困乏。晋江县长徐季元三番五次劝说当时主持院务的叶青眼居士将慈儿院献出交给县办。但徐季元的意图有违《泉州开元慈儿院简章》的规定:“本院即创办人对于大开元寺所创办之慈善事业,无论何人不得以各种名义侵越主权。”因此遭到叶青眼的拒绝。后来开元慈儿院改称为“福建省教育厅备案泉州儿童教养院”,并开始招收普通生,男女兼收。冠以“福建省教育厅备案”头衔,表明“开元慈儿院”并非社会慈善救济机构而是学校,徐季元才真正作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泉州开元慈儿院改名为“东风小学”,其“一切制度随之作了根本的变革”。泉州开元慈儿院从创办至改为“东风小学”为止,作为佛教界创办的一所慈善性质的小学,前后历时长达20多年之久,这不仅在福建就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

开元慈儿院的最高机关是内地和新加坡、马六甲、仰光、菲律滨各方董事会所组成的联合董事会。慈儿院的行政事务由院长负责。据记载,开元慈儿院创办时,转道和尚任院长,圆瑛大师任副院长。转道和尚常年在新加坡,其院长之职实际上是挂名的。后来圆瑛大师继转道和尚为院长。

开元慈儿院的创办是圆瑛大师的构想通过转道和尚等人捐资开办而实现的,出自圆瑛大师之手的《泉州开元慈儿院缘起》以及《泉州开元慈儿院简章》成了慈儿院由创办到运作指导文献,而且在实际的创办过程也是由圆瑛大师操持,连“院生的衣、帽、被、帐等”的购买都是由他亲手经办,应该说,圆瑛大师是开元慈儿院实际的创办人和负责人。

据蔡尔辇回忆说:慈儿院的学生均属男性,“全院学生大致可归纳为三类:一孤儿和失了父或母的苦儿,大多为本地区晋、南、惠、泉州等县市人。一般说,他们总算有个家,假期及毕业后就可回家去。二是流浪儿、小扒手等,这些人数不多。有的是从外省流浪来的,有的因作案被国民党宪警抓获而逐级解送来院教养的。……三是少数富家子侄,因自幼体弱多病或调顽难加管教,家长通过关系,愿自费入院教养,以求避灾病或冀其玉琢成器。”

对于招生名额,慈儿院后来的代理院长叶青眼说:“其名额初规定为一百二十人,后改为二百四十人,当其盛时,增至二百八十人。”抗战爆发后逐年紧缩,至1947年“为六十人而已,另有一百二十人为次于贫苦无依儿童,免其学米学费,并给以书册文具,而无住院名为通学生。”尽管慈儿院在抗战中和抗战后一段时间经济窘迫,还是尽可能地收养孤儿予以教养。

开元慈儿院的特殊性在于既属于社会慈善事业,又属于教育事业。正如叶青眼所说的:“开元慈儿院:其系统属于社会教育。其教育部分,仍属教育科,等于高初两级小学,六年卒业。并经在教育厅立案。”慈儿院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实行双轨制教育。多数学生参加全日制学习,部分无家可归及生活无依的苦孤儿参加技术班学习。技术班创于三十年代,曾办过缝纫、瓷绘、裱褙、竹藤、木工、园艺等科,延聘名匠技师来班传授技艺,实行半工半读。据蔡尔辇回忆说“至1936年我进院时只办瓷绘、木工两班。抗战中,因受条件限制而停办。院办技术班旨在让孤儿既学文化,又学技术,具一技艺,得以谋生自立,且服务人群社会。”

就师资力量而言,慈儿院十分注意选聘学识渊博、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由于社会黑暗,而慈儿院属佛门清净之地,同时待遇比一般小学优厚。在当时人的眼里,在慈儿院任教不失为一比较理想的工作处所,因此有不少教师要求到慈儿院任教。抗战前夕,在开元慈儿院任教的教师大都有真才实学,有的是大专毕业的中学教师,有的曾任《泉州日报》副刊编辑,有的教师经常为报刊撰稿。解放后泉州市名牌中学的几个教学骨干,如叶在甲、吴邦雄、林雪等教师都曾在慈儿院任教过。由于当年慈儿院的师资力量强,因此教育质量比较高。毕业生有的上中学、中专继续深造。

学校是事业性实体,其运作要投入大笔无尝的经费。慈儿院属于亦教亦养的慈善性质的学校。它不仅要支付学生日常的教育费用,还要支付学生日常生活费用。所需的经费比普通学校要多得多。开元慈儿院的经费除了开办费外,还有常年费。开办费由转道和尚全部承担,常年费则由创办人转道等所住持之新加坡普陀寺、新加坡天福宫、南洋吧双观音亭以及创办人圆瑛大师住持的安海镇龙山寺,拨款补助,剩余的必须从设立常年基金生息解决。而常年基金则必须通过慈儿院的职员、开元寺檀越和慈善家分途筹募,以收集巨款而成。如此“置产生息,以期久远。”募集“常年基金”的主张应是圆瑛首先提出的。早在宁波“佛教孤儿院”创办之后,圆瑛大师就想设立基金生息,以期孤儿院能永远存在。在构想创办泉州开元慈儿院时,圆瑛大师就已有为其建立常年基金的想法。

为了筹集慈儿院常年基金,使慈儿院能够长期存在下去,圆瑛大师亲自移锡南洋向各方募捐。到了新加坡后,圆瑛大师四处讲演为孤儿呼吁。当年前往南洋只能依靠船只飘洋过海,圆瑛大师为孤儿不畏惊涛骇浪之险而远涉重洋,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新加坡居士王嘉禄先生慕名圆瑛大师已久,见圆瑛大师特地为孤儿前来募捐十分钦佩,赋诗赞扬:“沧溟浩淼水天连,为与孤儿解倒悬,瓶钵远飘呼将伯,禅灯午夜不成眠。”这次募集基金收到很好的效果。据圆瑛大师说:“幸蒙各侨胞热心慈善,踊跃乐施,叻屿岬三埠,均组织董事部保管基金,俾垂永久。”

圆瑛大师开全国佛教界创办孤儿教育风气之先,他除了创办泉州开元慈儿院外,在此前已在宁波创办孤儿院,在此后又劝上海佛教会创办慈幼院于宝莲寺。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兴办这类慈善事业。有人曾责备圆瑛大师:“此慈善事业,乃社会之责任,出家人何必为此?”圆瑛大师回答说,这种看法是“但知慈善事业是社会的责任,不知慈悲之道,为佛教之宗旨。”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圆瑛大师 泉州开元 慈儿院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