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教?

普通的理解,佛教是一种宗教,有其教史、教义、教规、教团,但它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它的最大特色是: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为什么这样讲呢?一般宗教讲神权;佛家讲因果,能自己做主,自己创造。哲学讲内心思辨;佛家讲实践,心物一体,又有不同。【详细】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能、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因此,学佛首先应该了解“佛”的意义。【详细】
法,梵语“达磨”,意译为“轨则”。法的定义很多,广义而言,泛指宇宙万有,亦即世间的森罗万象,大到高山海洋,小到微尘砂粒,乃至我人的精神、思想、观念、见解等,都称为“法”。 【详细】
佛法僧三种为什么称为“宝”呢?因为他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解脱系缚,得大自在的导首,极为尊贵,如世间的珍奇宝物,所以称之为宝,《宝性论》中,用世间珍宝的六种譬喻。【详细】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余年前的四月八日,降诞在古印度中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方),取名悉达多,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太子诞生后七天,圣母摩耶夫人往生,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养育成人。【详细】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意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详细】
 
凤 凰 调 查
您认为学佛有哪些好处?
学习佛的智慧和慈悲,可以做一个好人。
可以保佑我全家平安。
死后可以去极乐世界。
有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保佑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不清楚。
         
 
佛教中“出家”的定义是什么?

悉达多太子有一次出城门,遇到一个出家人,就问这出家人:你剃除头发胡须,穿著出家衣服手拿着钵,是为了什么呢?【详细】

佛教出家僧人吃什么?怎么吃?

我国僧人因劳动的缘故必须开过午不食的戒。禅宗寺庙把吃晚饭叫做房餐,本来是给参加劳动者在房里吃的。【详细】

佛教共有多少个宗派?

佛教内分宗派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因为,佛法虽只有一味,由于接受者的程度──根性的高下不一。【详细】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何分别

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详细】

佛教有哪些禁忌

佛教中的禁忌,大部分都包含在它的清规戒律中了,但也有习惯上的东西,并不属戒律、清规的范畴。就拿吃斋来说吧,过午不食是戒律中规定的。[详细]

详解佛教的皈依仪轨

皈依是由非佛教徒转变成为佛教徒必须走的一步。经过了这个仪式,表明这个人从不信仰佛教开始信仰佛教,并正式取得佛教徒的资格了。[详细]

皈依三宝有禁忌吗

皈依三宝,仅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没有任何之忌讳,皈依三宝犹如上学读书前必须先注册,亦如当选总统后,就职前必先就职宣示。[详细]

佛教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礼节

聆听长者大德说话时,也可以双手合十表示恭敬。如果谈话的时间较长。则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姿势,这样也能让人摄心,不会散漫没精神。[详细]

我们礼佛的方式及意义是什么

礼拜是很古老的行为,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出现时早就存在于古印度。当时在印度,宗教是主宰的力量,在人们与神祇、灵界之间。[详细]

应该怎样拜佛

“礼拜”主要是对佛、菩萨、佛塔、长老、大德、法师等,表达敬意的行为。因对象不同,礼拜的次数、场合及注意事项也有不同。[详细]

在家信徒对僧人注意哪些礼节

南方国家,在家佛教徒进入佛寺僧房,首先要脱鞋,见比丘礼拜。比丘让坐下时,坐低座或席地坐,不能坐比丘的床位,不能和比丘同桌吃饭。[详细]

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详细]

进入大殿应注意哪些礼仪

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详细]

佛教中合掌礼仪的正确方法

掌的礼仪,我们几乎是天天要用的,如在佛像前要合掌示敬,与人见面也合掌示礼。合掌看似简单,实表深广的佛法,佛教中合掌的式样有很多种。[详细]

详说佛教过堂仪轨的要点及意义

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严格的过堂用餐仪轨,规定了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其中的重点是不能讲话,不能随便出声。[详细]

在家弟子入大殿应注意哪些规矩

佛门在家弟子,若参访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将入三宝大殿之际,大殿若三个门,不得从大门而入,应从两侧小门而入。[详细]

佛教是不赞成结婚的吗?

佛教的确赞叹出家的功德,那也并不等于反对在家人结婚。其实,唐宋时代,在家的佛教非常兴盛,我们可以从敦煌石窟的文字记载、图画、或雕刻中,看到许多关于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描述。宋、元朝以后,佛教渐渐隐遁山林,与人世间渐渐疏远,因而造成一般人认为佛教是仅属于出家人的错误观念。[详细]

学佛是否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

在家学佛的人,当然可以正常地谈情说爱,结婚生子。只要所作所为在五戒允许的范围内,对家庭生活没有什么妨碍。从另一个角度说,学佛使我们的道德得到净化,人格得到提升,正是维护家庭幸福和睦的保障。至于相适应的问题,首先是发心,能以菩提心去做每件事,自然与学佛相应。[详细]

学佛要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吗?

今日的社会,为了礼貌或安全的理由,在某些场合、某些环境或者会见某一些人,必须衣冠整齐,必须乘用私家汽车;日间有日间的礼服,晚间有晚间的礼服,在日本及欧美地区,参加婚礼以及各种正式的集会,也不得穿著工作服、睡服和居家的便服,这些都不该算是享受。[详细]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才能解脱吗?

信仰佛教不一定非出家不可,也不一定出家才能解脱,只是条件的优劣有别,环境有别。出家不精进菩提,证道难也;若肯勇猛向道,无种种束缚,条件具足,证道指日可望。在家修行若肯精进向佛而修,虽有俗务纠缠,愿力坚强,亦可突破难关,以种种顺逆境为增上缘,迟早将与菩提相应。[详细]

学佛后家中可否饲养小动物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不仅人类有人权,一切众生都有众生权。每个生命是独立的,谁也不从属于谁。动物也有自己的生存权利,为什么要迫使它陪伴我们,为我们服务?除非它自己愿意。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开心而豢养动物,本身并不是慈悲的表现。但话说回来。[详细]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

    不要把吃素和学佛必然地联系起来,要知道我们中国的汉传佛教提倡素食,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佛教徒基本上是吃三净肉的。[详细]

在家学佛我们应受持哪些戒律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详细]

普通人学佛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习佛法要经过闻思修三个阶段。一是多闻、多听,由音声而入佛法,这是声教;第二就是思维,思维就是对佛理做正确的观察和思考。[详细]

学习佛法必须有“高学历”吗?

孔子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一般大众,懂得越少,就越能专心一意地照著老师所教的简单方法,一门深入,专精修行,并获得益处。[详细]

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

   佛法不仅为个人忍,也要为众生忍。到达无诤的程度时,就成了八风吹不动,即对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种现象,无一不能忍的境界。[详细]

真的有极乐世界吗?在哪里?

 佛是严戒妄语的。佛教的宇宙观已逐步为科学所证实。当然,所谓“西方”只是“指方立相”,使学人有所归趣。实际上哪有定相?[详细]

学习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学习佛法能解决人生的大问题。这大问题包括自己获利和一切众生世界获利,即自利、利他两种。从利益的性质分,又分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种。[详细]

周叔迦:《法苑谈丛》

周叔迦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佛学研究者,本书从周先生300万字著作《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全书的主体内容是以《法苑谈丛》为主,力求弥补其不足,节选一部分《佛学答问》,增加了周先生关于佛法、佛教徒方面的论著。[详细]

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赵朴初先生最初写这本书只是为人们了解佛教知识提供方便,并非想写一本佛学专著。但本书自1988年初版以来,在国内已印行数十万册,并拥有日文、英文、韩文等多个版本。《佛教常识答问》早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佛学经典著作。是初通佛学和佛教文化者的超级入门书。[详细]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佛学入门》《学佛群疑》

圣严法师以真修实证的智慧,透过平实流畅的语言,解答今人当下困惑,指引人生出路。佛教相信风水算命吗?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密宗是什么?如何修行?佛教徒能赚钱吗?能有感情生活吗?佛教的生命观合乎现代科学吗?佛教相信世界末日吗?[详细]

济群法师:《问道》

本书选编的问题共300多个,根据内容归纳为“皈戒、人生、信仰、闻思、修证、生死、抉疑、社会”八篇,每篇又分若干栏目。问题包括:门外的懵懂和好奇、初入佛门时不知如何上路的茫然、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状况、对人生道路的抉择等。[详细]

初入佛门应读的几部经

图片名称

《地藏经》专门讲因果,然后再讲到百善孝为先,提倡这“孝”字。读了《地藏经》,你就会对因果生起深信,对你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行为负责。[详细]

净慧长老:初入佛门一定要重视《地藏经》

图片名称

修行人都离不开此经,更离不开地藏菩萨的救拔。我劝诸位,一定要重视此经,都要受持此经。读诵、听闻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受持,这才没白听闻此经。[详细]

虚云大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图片名称

虚云老和尚主张,在家修行人,应多多诵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地藏经》,帮助我们培养宗教感情、树立修学的信心。可以说是一盏很好的指路明灯。[详细]

版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