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专题 > 正文
鉴真大师东渡前的经历
2007年04月14日 17:14 】 【打印已有评论0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据说是战国时(前475一前221年)齐国辩士淳于髡[kun坤)的后裔。他小时候就很聪明,喜欢钻研各方面的知识,对于建筑、雕塑、医药都有很大的兴趣。他的父亲是一个佛教信徒,曾在当地大云寺随智满禅师(注文:禅师,禅宗的大师,也作精通佛教经典理论的和尚的尊称。)受戒(注文:戒,指佛教戒律。佛教信徒接受师父传授戒律,叫做“受戒”。)。鉴真十四岁时,就在大云寺出家,成为智满禅师的徒弟。大云寺是当时淮南一带的名刹,是封建朝廷赐额的寺院,里面不仅有华丽的建筑和塑像,而且集中了各样人才。鉴真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鉴真十八岁时,道岸律师(注文:律师,律宗的大师,指负责授戒的德高望重的和尚。在日本为僧官级别之一。)为他授了菩萨戒(注文:菩萨戒,即大乘戒,佛教戒律的一种,戒条有二百五十之多,内容极为繁杂。)。道岸在文学、佛学、建筑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佛教界有崇高的地位,当时被誉为天下四百余州的“授戒之主”。道岸为鉴真授戒后不久,即被唐中宗李哲(684,705—710年在位)邀请到长安(今陕西西安),鉴真也跟随着入京。

707年(唐中宗景龙元年),鉴真二十岁时去洛阳,不久又到了长安。第二年,在长安实际寺随弘景律师受具足戒(注文:具足戒,就是完全的戒。只有通过菩萨戒和十遮十三难(“遮”指为僧必须具备的条件,“难”指禁止事项)的考问,合格的才算具备僧籍资格,这是僧侣的最高戒律,表示各种修行的戒条均已具备。)。弘景颇受朝廷的器重,则天(684—705年在位)、中宗朝曾三次奉诏出山入宫,作授戒师。道岸和弘景的师父文纲也同时被召到京城,文纲是当时佛教界著名的大师,他是道宣(注文:道宣,唐代名僧,中国佛教“律宗”的创立者。)的弟子。鉴真从这些名师那里学到了很多的佛学知识。 

 鉴真在长安、洛阳两地学习佛学,七年后回到故乡,主持龙兴寺(注文:龙兴寺,即大云寺,唐中宗时改称龙兴寺。)、大明寺(注文:大明寺,遗址在今扬州法净寺,即平山堂。)工作。由于他高尚的品德和出类拔萃的学识,到他四十五岁时,就成为淮南一带远近知名的授戒大师,由他授戒的门人达四万余人。

鉴真是当时佛教界的学问僧,他在二十六岁时,就曾登坛讲律疏。除了讲授佛学外,他又进行了广泛的社会活动,先后修造古寺达八十余所,并为许多寺院雕塑和铸造佛像,砌造宝塔,书写过三部《藏经》(注文:《藏经》,《大藏经》的简称,也称《一切经》,汉文佛教经典的总称。)。同时又从事福利事业,创立悲田(注文:悲田,供救济苦难贫穷用的田产。)院救济贫病。可见鉴真不仅是一位高僧,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鉴真对于医药也有很深的造诣。他所学的佛学中的“五明学”,其中的“医方明”即是研究药物和治疗疾病的一个学科。他还从弘景那里得到了许多验方,又参预了当时佛教界的治病救灾活动,获得了很多的临症经验。

鉴真生活于历史上所说的“盛唐”之际,当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这个时代,人才辈出,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画家吴道子,书法家颜真卿等,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匠。那个时候,科学技术也有很高的成就,李淳风、僧一行诸人,对于天文、历法、算学等作出了不少新贡献。医药方面也有显著进步,出现了卷帙浩繁的巨著,如孙思邈的《千金方》、《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唐政府还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类似药典的著作《新修本草》,又设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太医署”。鉴真正是在这样一个盛唐文化中培育出来的人物,他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同劳动人民长期的接触,掌握了唐代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知识。 

 鉴真的出生地扬州,也为他提供了成长的肥沃土壤。大运河开凿后,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交叉点,成了水陆运输的孔道,地位显得十分重要,不但在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而且在国际贸易和对外关系上,都是个重要城市。鉴真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耳濡目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中外人物,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药物,使他成为博闻广见的人。因而在以后的东渡日本的壮举中,能够把唐代文明比较系统地介绍到日本去,为当时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决定鉴真后半生的重大时刻不久就来临了,那就是以荣睿[rui锐)、普照这两个日本留学僧的来唐为契机,鉴真因此踏上了新的征途。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梅文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