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两岸 > 正文
佛教在港台:佛教现代化的“台湾经验”
2009年04月15日 10:06南方周末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两岸] [台湾佛教] [佛光山] [慈济] [佛教现代化]

自3月30日下午在台北桃园机场遇见佛光会的500义工,到4月2日中午在桃园机场与佛光会义工挥手告别,短短3日内,我随800余代表,参加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在台北的闭幕式,旁听8场分论坛的研讨,目击几大山头的若干道场,所到之处,我既感受到两岸同根血浓于水的亲情,又对台湾人间佛教的道场有了走马观花的体认。

慈济的道场

3月31日早晨,我们在台北的板桥道场,看到了慈济的一角。



慈济静思堂道路两侧的义工

慈济是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简称。43年前,青年时代离开富裕家庭皈依佛门的证严法师,秉承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信念,于台湾花莲县创立了慈济。感恩于“善的循环”,日积月累的慈济,已涉足慈善、医疗、国际赈灾等八大志业。上午9时许,数百位慈济人,以他们走遍全球的招牌式装束,夹道欢迎17个国家和地区187位代表光临他们的板桥道场。一天内,行走在板桥道场的每一个角落,不管是过道,还是厕所,他们总能在你张望寻觅不解的时刻,笑容可掬地靠近你。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是两岸三地四个宗教团体主办的,台湾的主办者是星云法师任总会长的国际佛光会,他们和慈济、法鼓山、华梵大学等其它佛教组织共同承办8场分论坛。

依照事先的安排,慈济承办“慈善关怀”的分论坛,慈济新闻发言人何日生——昔日岛内家喻户晓的金牌主播以主持人的身份走上演讲台,敬请慈济大学校长王本荣致欢迎词。随后,两位和何日生、王本荣一样追随证严法师的副总执行长,也在不同的情境下登台,招呼来宾。正是这些在世俗各界智慧不凡的俗家弟子,以管理企业的方式,让慈济的慈善事业走出台湾,成为“9·11”那天第一个走向双子星座的宗教救援组织。

对于大陆代表,尤其是学术界代表,数十位演讲者中,最为瞩目的还是慈济人。跟随证严法师多年的一位法师,讲述了证严法师在全球践行“人间佛教”的思想和行动。

百闻不如一见。晚饭过后,我随代表们参观慈济在台北的医院。慈悲欢喜的医生护士,佛陀医诊的巨大壁画,义工弹奏的古筝琴声,宽敞明亮的礼佛厅堂,让这所医院有了不同于医院的精气神。

这是慈济在台湾的第六所医院。何日生说,二十余年前,证严法师目睹花莲人有病难医的窘境,发愿要为这个台湾最为贫苦的县域,募集8亿台币,建造一所拔苦与乐的医院。那一年,花莲县的财政收入才1亿台币。几年后,起初怎么也不肯相信一个瘦小得几乎一无所有的比丘尼可以建一所医院的人们,面对花莲最为现代化的医院,不得不惊讶于大爱无边的力量。

溜达于医院的各个角落,你看不到世俗医院的冰冷。那位从美国归来追随证严法师的院长说,他们能在短短几年里,就成为台北一流的医院,与一个不同凡响的理念有关:要让医院看上去不像医院。硬件上,他们设计了台北最大的素食馆,他们要让怡然自得的食客,传播他们爱的思想;软件上,他们有成百上千的义工,每天过来为病人洗脸、洗脚、唱歌跳舞。无论你多么富有,你有了捐赠慈济的念头,都得先来医院之类的道场,做服侍病人之类的事。在慈济人看来,行善,不能只是捐赠一笔钱。

医院一楼,还有一个静思书轩,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可以在里面看书、喝咖啡。静思书轩是慈济任一道场必备的设计。三年前,慈济在苏州落成的联络处,对外的称谓就是静思书轩,陈设了百余种记述证严法师言谈或者讲述慈济故事的图书。

和台湾的各大山头一样,他们给世俗人等翻阅的出版物,没有深邃难懂的佛经,而是小学生都可以看懂的大众语文。尤其是佛光山的星云法师,将“高僧只说家常话”演绎得淋漓尽致。

静思书轩中还销售证严法师耕种收获的农产品。证严法师信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仅从不接受信众的供养,还将劳动所得捐赠给慈济的事业。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文平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