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听我国不少学者说,佛陀传教使用当地的一种俗语,反对用梵文雅语。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齐文译,世界知识社l956年出版)中写道:“初期的佛典用的巴利语就是从这种俗语发展出来的。佛的谈话与其他记载以及议论是在他死后很久方用巴利语记录下来的,这些文件就成为锡兰、缅甸、暹罗的佛教基础;在这几个国家里盛行的是小乘佛教。佛灭后几百年,梵文在印度曾经有过一度复兴;佛教的学者们也用梵文写着他们的哲学和其他文章。原为佛教作宣传用的都是用梵文写成。这些印度佛教学者的梵文著作传到了中国、日本、西藏和中亚细亚,在这些地方通行的是大乘佛教。”
尼赫鲁是现代世俗印度国家的缔造者,高种姓婆罗门,被尊称为“潘迪特”一大婆罗门学者(过去我国佛教界也承认这一名号,音译为“班底达”之类,认为是学富五车的顶级大师),又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对印度历史宗教的观点自然应予重视,至少给我们提供看问题的另一个视角。玄奘获取的“真经”是当时“佛教学者”的一部“论”著,并非“经”、“律”,记录佛陀早期的真言。学术界怀疑该论著作者并非弥勒菩萨本人,而是另一同名人所作,并非菩萨真言。新编《中国佛教史》(任继愈总主编,江苏人民出版时,2006年)也持这种看法。这些印度佛教学者没有使用大众化的俗语,而使用了佛陀反对的梵文雅语。只有梵文写的才是真经的这种观点,不符合佛陀的主张,不过是一家之言。这些弘扬大乘佛教的学者被尊称为“论师”,推出了大乘佛教的核心理论,个别的被尊为“菩萨”,虔诚的大乘信徒视这些梵文著述为真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梵文与巴利文佛经何为正统,大乘和上座部(因“小乘”一词被一些人认为有贬义而用此称呼)两派一直存有争议。
所谓梵语是印度中古时代的—种雅语,为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后期的主要经典和两大史诗所使用,自然“神圣”。梵文是印度的“古文”,当今印度各地方语言词汇的主要来源。印度人通者不多,懂者也不少。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印度广播电台每天还播几钟中的梵语新闻。我国研究印度文化的一些学者曾去印度学习过梵文,北大也曾办过几期梵文班,当然精通者屈指可数。梵文的书写文字随着时代变化可谓不小。阿育王时代是婆罗密文、玄奘取经时通行西昙体,因而中国曾有西昙学。12世纪佛教在印度消逝后,古文字佛经大部流失到尼泊尔和中国西藏。中世纪发展出天成体,是今天印度国语印地语的书写文字。印度教梵文经典都译成今日流行的天成体或其它地方文字。佛经见诸天成体书写体的不多。中世纪以后的佛经,多以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信仰密宗的尼瓦尔族的尼瓦尔文字传抄与保存。中国藏区和汉地宝塔庙宇各处大字书写或铭刻圣洁经咒文字主要是这种文字写成的。好在西方学者已经将梵文用拉丁字母拼音化,随着电脑识别技术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将梵文文献翻译成现代语言,并进行摘要,供人研究,不再那么神秘。在科学技术层面,现代人确胜古人,这不等于说,今人对古人进行研究就是自身的狂妄,或对古人的菲薄。
作者:
马维光
编辑:
邢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