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杂志社副编审黄夏年在第八届觉群文化周上发表了《宗教和谐与城市文明是发展的必然之路》的主题演讲,演讲摘要如下:
近年来,党中央和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得到了包括全世界与全中国人民的积极响应,经过几年各国各界人的不断努力,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正在成为爱好和平与追求幸福的人类诉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努力,也需要得到各种族与各宗教的积极响应,特别是种族与宗教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原素,如何建立与保持宗教和谐的局面,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人民与中国人民所面对的共同话题。
城市文明代表了人类社会的高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作为国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作用可谓不可或缺。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城市在人类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的占有率,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发达水平标志。欧美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现在城市化已经达到50%以上。中国现在城市化也达到30%左右,所以要进入现代化的国家,走城市化的道路是必不可少的。
与城市化发展相联系的,除了计算城市的工业产值、GPT、交通发达程度、人口数量与生活水准等硬指标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城市文明程度了。因为城市文明是一个城市的社会文化与道德伦理的标志,也是人口素质的外在表现。这是一种软实力,表现了整个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更是衡量一个城市适宜居住与否的标准,所以当城市的工业化与经济富裕程度达到了一定程度时,当地的文明提升无疑就成为参与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社会与[府竞争的重要元素了。现在我国各省都提出发展地方文化,打造文化大省,提升软实力,参加竞争的口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于要打造城市文化,使之在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为宣传城市而服务。
城市生活的主体是人口,没有人口,就是一座空城。所以历来城市的管理者都注重人口的吸收。古代的城市繁荣与否,除了市场与经济发展之外,人口的多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人口成为各个国家和各各朝代的争夺对象,为了取得人口与土地,有的政府甚至将整座城市毁灭,把所有的人口迁走。如古希腊一些城邦的毁灭,皆缘自于对城市人口的掠夺性破坏。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这种情况,如历史上记载辽代攻城之后将所有的的人口掠走,带到了住地作为劳动力奴役。到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已经从掠夺转为自愿,城市的繁荣与现代性,使工业社会自动将人口吸引到城市居住,并且逐渐出现了大城市与超大城市。这些城市由于人口激增,设施不堪重负,已经背上了严重的人口包袱,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负担。但是由于城市的集中性与现代性,吸引人口仍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工业化与现代化时代,高素质的人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哪个城市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例如科技专业人才的拥有度,则表明了这个城市的文化程度的高低,文明程度越高,就更加固占有发展的先机,这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发展规律。总之,不城市作为未来人类生活的主要居住地这一发展趋势,已经不能更改,怎样提高人口的素质,繁荣城市文明也将成为城镇管理者的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人类自有了精神生活之后,宗教就与之而伴生。宗教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活动。作为人类生活的中心——城镇,宗教始终是这里的人们主要精神活动之一。古代城镇居民的精神生活,离不开宗教的作用,因为人们不断会有各种精神问题,需要各种解决方法,宗教则在这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
城市发展的需要,聚集了各种不同信仰与不同种族的人口。经济发展与物质生活的改善,以及科学技术进步、交通工具发达,使得人们为了种种目的和生活的需要而到处迁徙。整个世界和整个社会,由多种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和宗教徒组成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同一宗教信仰的旗帜下,长期保持自己的独立信仰,生活在不同的地区与各个社区,形成了当代社会的宗教所具有的跨国家、跨社区的大集中、小分散的情况。各种族人民在迁徙到其它地区生活时,也就将自己的传统宗教信仰与本民族的文化带入居住国,于是使所居住国的城市变成了多元文化与多元宗教的情形,例如我国唐代首都长安城就聚集了佛教、道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步入近代,一些强势国家在侵略其它弱小国家时,也会把宗教信仰与本国的文化强加在殖民国的人民身上,例如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的侵略与殖民,基督教在东方国家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的背景有很重要的关系。特别是到了现代社会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引入,一些高科技国家的科学技术在被引进发展国家的同时,也把本国的文化与宗教信仰一并输入到其它国家,西方基督教文化与基督教信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在西方的生活方式与节日生活已经渗透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中,尤其在年轻人的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西方的圣诞节已经成为具有整个世界意义的节日了,每逢这个节日期间,许多城市非常喧闹,人头如织。总之,现代社会很少有哪一个城市只居住信仰一种宗教的居民,多元文化并存,多种宗教信仰相处,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与城市文化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古老的传统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在城市相互碰撞,由此也引来了一系列的宗教与种族的冲突。
美国学者亨廷顿曾经指出,宗教与种族引发的冲突是因为政治与经济等原因,从深处着眼,则是文明之间的冲突。我们应当承认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因素始终是存在的。许多东方学者似乎不大同意这个观点,但是也要承认其中文明是不可缺少的原素之一。既然现代城市文明已经变成了多种族与多宗教的社会,那么如何去打造都市文明,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这已经成为各个政府与学者要做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工作了。而要做好城市文明的发展,宗教的和谐是最重要的一步,离开了宗教和谐就无法完成这个使命,种族的团结或平安相处也是空话,更无法让城市文明走上有序与和平发展的道路。
宗教的和谐既然在城市文明的建设与进程中显得如此重要,也就为我们如何去构建和谐城市找到了问题的源头。宗教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要让宗教为现代化的城市文明服务,看来问题的实质还在于宗教的本身。宗教是通过人来表现的,也就是说宗教徒是宗教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它的寺院、艺术、文学、哲学等等都是围绕信徒的需要而设立和服务的,所以说到底,要解决宗教和谐问题,让城市文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关键还在于提高信徒的素质,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让整个城市文明的水平得到根本的提高。此外,还有宗教制度的完善与改进,以及理论的创新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从宗教的本质来说,宗教就是要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信徒信仰宗教就是要想在宗教里面找到自己心灵能够安顿的地方,解决他的思想问题。作为历史文化积淀的宗教,它的创立与发展,其理论的探讨与制度的建立,皆是围绕这一根本目的而服务的,也是经过了千百年来人们实践的结果,也即是说是在人们接受之后它才成立的,否则就不能流存下来。以佛教为例,佛教的理论是解决人们对人生的看法,佛教要人去忍受今世的种种苦难,努力修行去获得未来的解脱,来世再改变自己的人生。为了这一目的,佛教建造了寺院,成立了僧团,僧人出家,就是为了修行,众生来世不再受苦受难而去承担更多的苦行。正是由于这一突显的目的,佛教创立后就广泛流传开来,特别是佛教传入城市之后,受到了各个阶层人士的注视,人们在切实的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佛教所说的“人生是苦”理论的真实性,于是接受了佛教的修行与解脱的主张,对出家人进行供养,施舍房宅作为寺院,使佛教在城市里面香火炽然,影响进一步增大。
宗教本身也有局限性,宗教是一种信仰,它是要人起信,然后才能接受。既是信仰,就不能有任何怀疑,这是信仰宗教的前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宗教在某种角度是有排他性因素的,信仰某一宗教的人,会将自己所信奉的宗教视为真理的归极,从信仰出发去捍卫本宗教的权威与理念,使宗教又有了唯一性的因素。同时每个宗教都存在着扩张势力,影响社会,争取信众的任务,如何扩大本宗教的信仰市场,提高本宗教的知名度,争取更多的信徒,这是每一个宗教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所以宗教的排它性与唯一性,使宗教必然会在激烈的市场争夺中去努力拼博,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与群体往往会发生各种思想上的交锋与行动上的冲突。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不同宗教的冲突与不同民族或部族之间的械斗始终困扰着一些国家,严重地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使一些国家的民族或部族人民生活在流血纷争之中……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黄夏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