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观点 > 正文
佛教的慈善公益怎样践行菩萨道?
2009年10月30日 10:10中国民族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慈善是指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慈善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帮助,而且还涵盖精神层面的关怀。佛教慈善作为社会慈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充分的佛教理论来源。自古以来,佛教慈善在对人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诸佛菩萨到历代祖师都是佛教慈善的最好实践者。下面笔者就对佛教慈善的理论来源与实践作简要的论述。

佛教慈善是佛教思想理论的外在表现形式。佛教慈善有其充足的理论来源。首先,佛教慈悲度世理念是佛教慈善的理论来源。《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即是拯救正在饱受困苦折磨的生灵,并使其生命充满永恒的快乐。佛教种种修持法门中,慈心观及悲心观,乃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圆融运用,都与慈悲理念密不可分,因而慈悲度世的精神是大乘佛教之中心,是一切菩萨道的基础。其次,佛教的报恩思想是佛教慈善的又一理论来源。佛教认为,所有与我有关的有情无情众生均予我有恩,这就是佛教所讲的四恩,即三宝恩、父母恩、国土恩、众生恩。佛教认为佛子若能至诚恳切地报效四恩,就是慈善的最好表现。再次,佛教的布施精神是佛教慈善的理论基础。布施为佛教徒实践佛法六度之首,是由凡人圣,到达涅盘彼岸的必经之路。对于布施者——无论是法施,还是财施,都要求做到“三轮体空”,即不求功德,不期回报,将布施作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是我们成就佛道之必须。第四,佛教的福田思想是佛教慈善的理论依据。种福田为了圆成福德,经论上一般称之为八福田,即造旷路美井、水路桥梁、平治险路、孝事父母、供养沙门、供养病人、救济苦厄、设无遮大会等。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慧弘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