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观点 > 正文
佛教里如何理解忏悔?
2009年08月20日 09:51中国佛学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忏悔] [观点] [事忏] [理忏] [菩提心]

在丧失了因果正见的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并没有为世界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导致人心迷失、道德沦丧、社会动荡、家庭破裂。嗔心的放纵,使得世界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暴力枪杀频频发生,人们居无宁日食无安日;贪心的放纵,使得上行下效,人们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不顾一切地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纵情于五欲之中的人们开始饱尝难以尽述的苦难:风雨不调、污染严重、灾难频仍,天下之大已经难以找到一方纯洁的净土;没有了亲情的抚爱和传统美德的熏陶,现代孩子只能任随社会的污流毒蚀幼小的心灵;杀业的泛滥、性欲的放纵,带来了癌症、爱滋病等可怕的绝症,人们的身心健康普遍受到了威胁;吸毒的瘾君子们被毒品摧残得成了人间活生生的饿鬼。有了恐怖心,也就能产生“出离心”,知道生死流转的恐怖与无奈,并能因此对这种流转之苦产生出离心。

但是只知道自己出离是不够,还要能希望众生也远离这种流转之苦,这就是“菩提心”。发起无上菩提心,慈悲对待一切众生,不分亲、疏、厚、薄,也不论对方是否对自己有害或有益,都平等没有差别,这就是“冤亲平等心”。

而我们之所以能从三界火宅中得救度,最要感恩的是佛菩萨的慈悲智慧以及诸大善知识的指引,因此在忏悔业障的同时,也应生起“感恩心”。

最后,则应以佛法的究竟义来看忏悔,知道罪性本空,一切都是因缘而生、颠倒妄执而起,“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空,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一方面仍能积极忏悔罪业,一方面在忏悔之后,放下心中的挂碍,以清净心继续精进修行。

四、四力忏悔

佛经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深明因果,知道种恶因,必受恶报。因而从言行上,甚至在起心动念处,严防种错了因,就避免受恶报。而凡夫不畏因果,平时纵贪嗔痴,犯杀盗淫,大胆妄为,什么坏事都敢做,直到恶报现前,才恐惧后悔,已毫无用处。我们学佛的人,应学菩萨修行,一方面净化身心,检点言行,处处止恶防非,不再种恶因;一方面时时为众生设想,多做利人的事,广种善因。这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利己利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益的光明大道。要想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成佛道,也必须从这里做起。

学佛,其最基本的一条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教认为,行善是功德的积累,成佛的基础,罪恶则导致众生的生命轮回之苦。罪恶的生起,在于众生的“无明”。无明就是不明存在的本质,生命的究竟,所以也叫“惑”。此惑能生诸业,而导致各种相应的果报。众生的“惑”主要表现为贪、嗔、痴三个方面,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戒恶,既要断除过去所造的种种恶业,又要斩尽那些造恶作业的心念,所以佛教要求学佛者应有一种惭愧心、警觉心。

忏悔是消业、去灾和功德积累的前提,应该接受的果报,必须承担。如依四力忏悔,则可以使重业减轻,轻业变无,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首先是出罪力。我们应该醒悟到从无始以至今生,因为贪嗔痴慢所犯下的一切罪业和这些过失招致的可怕业果,在三宝前要诚恳地发露,不要有一丝隐瞒,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造作,把痛苦的种子从心里拔除。所谓人命呼吸间,要思维人生无常,遭罪无义,死后诸般可怕之事,珍惜这个可以忏悔业障的殊胜因缘。

其次是依止力。三业不净,轮回的痛苦就不可避免,只能在六道之中头出头没,因此必须要在生前寻求救护者、寻求清净所依。经典告诉我们佛陀具有圆满的功德,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佛法,能避除一切众生的畏惧痛苦,给予究竟安乐;并且一切菩萨也是我们的依止对境,也能清除我们的罪障。依止力就像中毒的人寻找良医为其救治,我们一旦对恶业生起了厌患,明白自己所造恶业的可怕,也需要有对治的良医好药。此处以总依三宝,别依菩萨作为忏罪的依止。

第三是对治力。通过发露并找到所依以后,要尽快的闻思修佛法,调伏烦恼积集资粮。认识到有机会修学正法,解救自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旦丢失谁能给我们大无畏的心境,如何能脱离生死之苦呢?我们没理由再懈怠放逸。对治力的修法很多,有皈礼诸佛、持念佛号、读诵大乘经典、信解空性、观念百字明等咒语,塑像造塔供养等等。经中提到:修忏悔也是一种积集资粮的方便,不但不失坏善法,而且能增长善根。如此看来对治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相关链接:

圣严法师:佛教相信忏悔吗?

佛教忏悔思想具有哪些现代意义

济群法师: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

圣严法师:敢于担负责任才是真正的忏悔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孔祥军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