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观点 > 正文
灾后重建怎能落下宗教场所
2009年07月13日 11:06魏德东的新浪博客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相关标签: [观点] [灾后重建] [魏德东] [宗教场所]

2009年6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四川灾区视察,在谈到灾后重建时,回副总理提出,“力争原定的三年目标任务在两年内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目标原本是“三年恢复,五年提升”,现在力争提前一年,说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功莫大焉。

不过,在听到这条喜讯之时,我的心情却愈发沉重。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灾后重建的整体计划中,居然不包括宗教场所。在地震中被损坏的教堂、寺院,从土地到资金,都不能落实,这种情况延续下去,莫说2年、3年,就是10年宗教场所也恢复不到灾前的水平。


地震后,寺院受损严重。

仅以四川省天主教的情况为例,在地震中,4座百年老堂夷为平地,34座教堂倾斜错位成严重危房亟需重建,45座教堂需维修加固,直接经济损失达11140余万元,重建所需资金在亿元以上。但迄今为止,四川省天主教界收到的所有捐助,不超过200万元。目前仍有20余位神父和教会负责人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或板房中,20处堂区没地方开展活动。

可以说,灾后重建不包括宗教场所这一情况,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因为资金不足照顾不到呢?这似乎不是理由。据我所知,在绵阳市一个受灾并非很重的县,仅文化局收到的重建资金就达4亿元,超过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投入总和。而通过媒体我们知道,都江堰大观镇预计到2011年,高尔夫球场将达到4个,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尔夫之镇”。

是不是宗教场所不重要呢?恐怕没人敢做这样的回答。四川是拥有悠久宗教传统的地区,是一个宗教大省,佛教、道教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发达地区,烧香拜佛是川人极其惯常的活动。宗教场所不仅仅是宗教信徒的场所,还是普通大众休憩放松,汲取精神滋养之所。特别是在遭受巨大自然灾害后,宗教活动所具有缓解民众压力,调节大众心理,提升社会的道德文明等功能益发凸出,是灾后重建不可或缺的力量。近来灾区部分民众不时出现激烈的群体性活动,毫无疑问与心理压力未能得到舒展有关。

也许会有人说,宗教界自身具有强大的资金吸纳能力,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不必政府出面。这种情况可能存在,但要具体分析。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宗教活动场所,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在两三年内完成重建的。上面所说的天主教的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最有可能的一个解释是,宗教场所并非政府直接所有的财产,而只是社会财产,因此政府的重建规划不予考虑。一个旁证是,属于风景区和文物的宗教场所,都已纳入恢复重建规划,如天主教的彭州白鹿上书院,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还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就属于政府重建的范围,重建资金无忧。

须知,灾后重建的根本目标,是建设和谐新四川。在这一过程中,过分强调部门利益是错误的。就目前的国情来说,在政府的灾后重建计划中,排除宗教场所是不恰当的。让我们设想一种局面,两三年后,当乡镇城市焕然一新之际,只有寺院、道观、教堂仍然是一片废墟,不能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大家该做何感想!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在政府重建计划中,是该补上宗教场所这一短板了,越早越快越好!

【头条】:任、季二师相继离世 让大师的智慧照亮未来

【两岸】:余音绕梁喜洋洋 法鼓山斋明古刹重现百年风华

【禅茶一味】:茶人光悦:远离珍品  

【素食】:季羡林的长寿秘诀“养生无术是有术”

【觉悟】:菩提一叶:我给予别人什么

【一日禅】: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两字箴言

【心灵物语】:有一种“安全”最危险

【众生】:季羡林:研究越深入,信仰越淡薄

【佛艺】:“佛教书法”之我见  

【书店】:《学佛参禅悟人生—享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魏德东   编辑: 李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