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佛教自公元一世纪扎根于中国,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然而当今的社会历经无数的变迁,二十一世纪已是“地球村”的世纪,佛教教育如何以“科学化”的学术精神培养僧才与信徒的国际视野,令其足以用多元化管道窥探佛陀精神,让佛法的弘传因而得以持续跻身国际舞台,这种时代变迁带动佛教教育与高等教育有互助发展的必要性。
笔者以佛学、宗教学双硕士的学术经验认为,当前台湾的佛教教育与高等教育均尚存发展空间,只有妥善运用相关资源、互助发展,令二者得以融合,则佛教困境可望改善,得以成就宗教与学术水乳交融的均衡发展。
本文首先披露台湾地区佛教教育发展的概况、困境,再述其因应之道,这些困境不论是老问题抑或新问题,都应追根究底寻求与高等教育互助发展,方能因应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一、台湾佛教教育发展概况
根据学者江灿腾的研究,台湾佛教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阶段,一是日据时代,另一则是光复迄今。前者受日本佛教影响,后者则受大陆来台僧侣的影响甚深,而两者之间的衔接与转变,即构成台湾佛教发展的主要内涵。
1945年至1959年最初来台的十年,台湾佛教界大多处于安顿、重建与尝试推广大陆式佛教的阶段,教界人士积极在各地弘法、演讲,因而也创设许多讲习会、佛学院,例如由北至南有道安法师主持汐止静修佛学院、大醒法师在新竹创设台湾佛教讲习会、高雄则另有华严学院等,这些组织机构均显示大多由大陆来台法师所创设,后因人力、财力、环境等因素或失败、或改组等。总括而言,这十年佛教教育的推广成效不大,因为其中很少有能维持五至十年者。
综而观之,六〇年代的台湾,成立的佛学院为数最多;七〇年代最少;八〇年代最大的特色是许多佛学院纷纷成立其直属的佛学研究所,例如:1965年成立的华冈佛学研究所,在1978年即聘请从日本学成归国的圣严法师为所长,积极推动该所转型为普通大学学府的研究所。而九〇年代则以佛教界所创办的体制内大学与宗教研究所为其主要特征。
即便在九〇年代之后,台湾佛教教育的发展不论在学术工具、研究方法及领域等方面皆有长足的进步,也不乏政府承认的学位、由佛教界所创设的专科学院、大学、宗教研究所,但由于当时与现在的政策与制度的限制,皆无法以佛教为正式名目,更不得只开设佛教课程,而必须同时兼开其它相关的社会学科或宗教课程,这毕竟不是佛教界所期盼所谓以专研佛学,且受学位承认的佛教大学与佛学研究所。因此,这在2006年以前形成台湾佛教界最难以突破之困境。
二、台湾佛教教育发展的困境
佛教教育在台湾立足六十年,在诸多困境中,艰辛难免,但进步则是有目共睹,兹试分析其困境如下:
(一)开放脚步过度保守
随着台湾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台湾地区逐步趋向多元化、国际化,因而渐渐开放对宗教的限制,1984年修订《私立学校法》第八条即为很好的证明,亦即规定私立大学得设宗教学院、宗教学系与宗教研究所等相关内容;再者,于1990年更成立宗教教育研究小组,对宗教教育加以讨论与研究。然而,由于向来核准设置宗教系所的原则有二:一者,不能只进行单一宗教的教育,其次,不为培养神职人员而设,职是之故,台湾有许多的神学院、佛学院、道教学院都无法纳入正式的教育体系。但2006年以来,修订《私立学校法》第九条即允许“宗教研修学院的设立”,“法鼓佛教研修学院”首先通过核准其筹设,并于2007年开始招生。“法鼓佛教研修学院”系属审核通过以佛教研修为名义的研究所,因此将来该研修学院的“宗教学位”也是政府所认可的。这是佛教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由以上之分析得知,自《私立学校法》第八条开始被修订迄至第九条的修订完毕,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佛教教育在2006年以前,因为始终无法通过有关部门的认可,因此在招生、师资延聘等发展上历经波折,佛教教育的发展因而一直停留在小格局的苟延残喘状态,此乃台湾佛教教育发展的第一困境。
作者:
释圣玄
编辑:
李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