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中国企业界很流行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儒学”等装点自己;不过,企业文化作为一项管理方略却是源自西方商界,且经历了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邓晓芒教授解释“自在”是西方哲学概念,即谓自身固有之物,它随企业的存在而存在,企业不自觉地在培育。所谓“自为”则是讲企业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和精心培育。
邓晓芒教授认为平民哲学家康德的思想在当今中国企业界,尤其是打造企业文化方面,仍是有许多可借鉴之处。邓晓芒教授仔细地分析了中国企业文化的三种特性,他解构“官商文化”是要进行改革的对象,“儒商文化”是一种过时了的理想,最有活力和生机的应该是“佛商文化”,但“投机心太重”,并没有解决赚钱的“最终目标”困惑。最后,他借康德之“实践理性”,试图为中国企业家开拓出一条新型思维路径。
中国当前的企业文化,归纳起来有三种主要类型:
第一是“官商文化”。由以往的计划经济传下来的,由官僚的垄断权力所导致,现在官商文化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之下成了腐败的温床,有的学者称之为“权贵资本主义”,实际上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我们国家现在也在致力于搞政企分离,要把官商文化解构,这种官商文化正在走向消亡。
第二是“儒商文化”。以儒家伦理作为主导的一种企业文化,讲“君子爱才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和“忠孝”,讲诚信、讲人性本善、讲政治。儒商讲“光宗耀祖”,最终服从国家民族的大义,有一种崇高感,比如电视剧《大宅门》里那些药商就很讲信誉。儒商里面也有成功的例子,特别是在北方,但是这种成功往往有一个背景,就是它常常与“官商文化”结合在一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拓展,儒商文化越来越沦为一种“伪善”,它标榜的是儒家的那套东西,但实际上是以一种更高明的方式在欺骗。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儒家是一种个人私德,是建立在企业家个人道德的私德水平之上的。这样的道德原则与市场经济的原则虽然有重合,但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儒商会走向衰落。
作者:
邓晓芒
编辑:
李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