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浅谈:出家人为什么要剃去头发?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纲

人参与 评论

众所周知,不留头发是佛门僧尼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出家都必须经过剃度。那么剃度制度是从何而起?

出家人必须要剃发?(图片来源:资料图)

众所周知,不留头发是佛门僧尼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出家都必须经过剃度。那么剃度制度是从何而起?目的是什么?又是怎么流传的呢?笔者在此进行一次粗略的梳理,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佛教僧尼剃发的传统可上溯到佛陀。佛教传自印度,佛陀悉达多是释迦族太子,为寻找解脱之路,帮助众生脱离生老病死的苦海而出家修行,在他决定出家之时,当即便剃去了须发,据《佛本行集经》记载:“尔时太子。从车匿边。索取摩尼杂饰庄严七宝把刀。自以右手。执于彼刀。从鞘拔出。即以左手。揽捉绀青优钵罗色螺髻之发。右手自持利刀割取。以左手擎。掷置空中。”可能佛教剃度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更早,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记载了佛陀在剃发时说的一段话:“过去诸佛。为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舍弃饰好。剃除须发。我今亦当依诸佛法。”佛陀之剃度,也是仿效过去诸佛而来的。  

可是为什么出家要剃去头发呢?  

佛教认为,剃发与舍弃各种装饰,披上简陋的衣服一样,都表示与世俗生活的彻底了断,因此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杂阿含经》第一五经说:“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为究竟无上梵行。”为了清净修行,剃除须发是必须的。《释氏要览》载:“因果经云。过去诸佛。为成就无上菩提故。舍饰好。剃须发。即发愿言。今落发故,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及以习障(此悉达太子。剃发之时言也)。”剃发是断除烦恼和各种习障的前提。同时剃发对于古人而言相当于自毁形象,剃了头发,便破除了人们自爱自好的贡高我慢之心,所以《大智度论》说:“我剃头着染衣、持钵乞食,此是破憍慢法。”三千烦恼丝是修道的障碍,要毫不留情地予以剃除,这样才能远离爱欲让神志清明,因此虽然跟世俗常情不符,却是必须的:“发者形饰……形饰乖道。所以澄神灭爱,修道弃饰,理出常均,教必翻俗。”因此,剃发对出家人而言,不仅仅是剃光头发那么简单,而是具有深远的内容与形式上的意义,它表达了断绝世俗生活的坚定决心,是出家人与在家人在外形上的最大区别。  

此后,出家剃发这一仪式被佛陀的弟子们继承,《杂阿含经》载,凡僧人皆须剃发:  

给孤独长者言。云何名僧。彼长者言。若婆罗门种。剃除须发。着袈裟衣。信家非家。而随佛出家。或刹利种。毗舍种。首陀罗种。善男子等。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彼佛出家而随出家。是名为僧。(第五九二经)

佛教僧侣皆“剃去发须”遂形成传统。  

佛教传到中国,这一剃发的传统得以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中国佛教》之“传戒”篇载:“佛教初入中国时,并无传戒仪式。据佛教史籍记载,当时度人出家,只为剃发披服缦条,即无条相袈裟,以不满五人,不能受具。”最初的中国僧人标志就是剃发披袈裟,还没有传戒受戒。僧人“剃头发披赤布”,在早期还曾遭受大力攻讦,因为当时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认为:“《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临没,‘启予手,启予足’,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合孝子之道也。”然而,佛教剃发传统虽与中国文化严重冲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了,这也可侧见其重要性。佛教僧侣是以这样鲜明的形象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  

此后,中国僧侣的剃发仪式越来越明确、固定,甚至僧侣的出家也被称作“剃度”。唐人道世所编著的《法苑珠林》记载了一则佛陀剃发的故事,有隆重的场景描述,并叙述了佛门用剃发的方式度人出家的来龙去脉:  

“我见过去诸佛。初登正觉皆最初度五人。皆执此宝刀。手剃彼发。虽用刀剃。然刀不至发。及唱善来已。须发自落。世尊。今既成道。可执此刀往鹿苑中。如过去诸佛度五人。我从彼言即至鹿苑。手剃五拘邻。从此已后。皆命善来。兼后羯磨。”

佛陀说,在过去诸佛成道之后,对最早跟随出家的五个人是亲自给他们剃发的,佛陀于是也仿效过去诸佛,在成道后亲自给五个跟随者剃了发,接引他们出家,并规定了以后的剃度仪式。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窥佛门的剃度传统。  

律藏译入,中国有了关于剃度的律制。《四分律》之“受戒揵度”记载了佛陀度罗睺罗出家的过程:  

“汝度此罗睺罗童子。当如是度。与剃发教着袈裟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当如是说。我罗睺罗。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我于如来所出家学道。如来即是我至真等正觉。如是第二第三说。……”

《四分律》是北魏时期译成汉文的律藏,也是“汉语系佛教僧尼奉行的一部广律”,是很重要的典籍,从古至今为僧尼所遵守执行,“直至现在,汉地佛教僧尼一直奉行《四分律》不改。” 它提供了剃度僧人的范本,中国僧人又将其进一步现实化、规范化,如《百丈清规》规定,沙弥得度,要履行一系列的仪式:  

“插香礼三拜。选日设旛剃头。……复唱念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剃头受戒阿闍梨愿大德为我作剃头受戒阿闍梨我依大德故得剃头受戒慈愍故…… 戒师用净瓶灌顶。以指滴水于顶上。势刀剃头。仍举偈。众同诵云(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弃俗趣泥洹。希有难思议)三诵讫。沙弥退礼一拜。引请领沙弥。至本师前。胡跪合掌。……仍举落发偈云(毁形守志节。割爱辞所亲。出家弘圣道。誓度一切人)三举大众同声和。……乃举唱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无上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

整个仪式是在律藏基础上的演化,可操作性强,隆重繁复而又次序井然,显示出对剃度的极为重视:它是僧与俗的一条界线,剃度之后,方能正式成为僧人。  

对女性亦如此。佛教僧团中的第一个比丘尼摩诃波阇波提(又译为大爱道)最初发愿出家时没有得到佛陀的允许,于是她“闻佛在祇桓精舍。与五百舍夷女人俱共剃发被袈裟。往舍卫国祇桓精舍。在门外立步涉破脚尘土坌身涕泣流泪。”自己先剃光了头发,造成既成事实,以示出家的决心(由此又可见“剃发”是出家为僧尼的标志)。此后佛陀接纳了大爱道等五百女人加入僧团,并明确地指示了比丘尼的出家受戒法:  

“佛言。自今已去。听彼比丘尼即与出家受大戒。应如是与出家。若欲在比丘尼寺内剃发者应白僧。若一一语令知然后剃发。应作如是白。大姊僧听。此某甲欲从某甲求剃发。若僧时到僧忍听。为某甲剃发。白如是。应作如是白已为剃发。若欲在比丘尼寺内出家者。若白僧若一一语令知。应作如是白。大姊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求出家。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出家。白如是。应作如是白已与出家。应作如是出家。教出家者与着袈裟已。右膝着地合掌。教作如是言”。

这是《四分律》对比丘尼出家剃度的记载,中国第一个有史可载的比丘尼,西晋竹林寺尼净捡便是剃发出家,《比丘尼传》记载她“捡即剃落,从和上受十戒。”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剃度是佛门最古老的仪式之一,是佛制中的传统,是僧尼的标志,它产生于古老的印度,从佛陀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因此剃度对僧众而言,也是神圣的仪式。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出家 佛教 剃度 头发

人参与 评论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