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寺建筑艺术(二)
2010年06月18日 08:36《佛教文化》2009年第1期 】 【打印共有评论0

三、金代建筑的代表

金代诸帝受汉人崇佛思想的影响,兴修寺庙,五台山地区修建了一定数量的佛寺建筑,佛光寺文殊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五台延庆寺大佛殿为金代建筑的代表。

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佛光寺文殊殿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面阔七间,进深八椽,悬山顶。正面当心三间设板门,两梢间设直棂窗。门窗构造与《营造法式》中小木作的规定极为相似,在结构方面文殊殿做了大胆的尝试,采用减柱造,是金代减柱造的代表作。按传统做法,文殊殿这种规模的建筑应当设12根柱子,但文殊殿仅用了4根金柱,即前内柱2根,后内柱2根。由于采用减柱造,梁架结构随之发生了变化,纵向依赖两侧的山墙稳固,横向靠前后檐墙和装修支固。文殊殿的另一建筑结构特点是内额的使用及做法,内额跨度大,长达两间或三间,而且是上、下两层共同工作。断面粗壮的下层由额承乳栿,上层内额承四椽栿。两层额间有蜀柱相连,上下两层额枋的两端由斜撑与蜀柱间的绰幕枋相交,这种因平面柱网变革而出现的近似桁架的构件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结构探索的重要足迹。斗栱用材约为《营造法式》中的三等材,外檐柱头形似为五铺作单抄单昂,前檐明间补间斗栱斜出华栱两层,显得富丽堂皇。

四、金代建筑的特点

岩山寺位于繁峙县天岩村,是北宋香客进五台山的第一站,规模大,香火旺盛,这一地区在宋、辽时为战场,金正隆三年(1158)建水陆殿以超度阵亡者的亡灵。现存文殊殿为金代建筑,面阔五间14.98米.进深三间11.86米,单檐歇山顶。规模不大,但在建筑规制、造型、结构和技术手法等多方面有独到之处。次间面阔略大于明间,梢间宽仅为明间或次间的二分之一,这种平面布局为现存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有之例。柱子升起,侧角显著。殿内采用减柱造,设金柱4根,前后槽各2根,但位置互不相应。前槽两金柱设在前檐和两山次间中线上,没有与檐柱和山柱相互对应。后槽两柱设在山面次间中线上,没有与前槽柱垂直,这种减少殿内金柱以及金柱的灵活设置,是平面布局的一种创新。檐柱径高之比与金代建筑相符。檐下一周柱头上施栏额和普拍枋,断面呈“T”字形,转角处栏额不出头,与唐代建筑相同。檐下斗栱分柱头、补间和转角铺作三种,其中外檐柱头形式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补间形式为五铺作卷头造,斗栱结构和层次简洁。屋顶举折平缓,外观形制似早期建筑风格,举高与跨距之比合1:3.88,与其它金、元建筑相比,屋顶仍呈平缓之状。前檐明间装板门,次间装直棂窗。文殊殿建筑结构形制、建造手法及用材规格均保存了金代建筑的特点。殿内砌佛坛,上设塑像14尊,现仅存8尊,虽有残肢断臂,但躯体、相貌、发髻、装饰等仍不失原作风貌,为我国金代彩塑中的精品。殿内四壁绘壁画,是金大定七年(1167)御前承应画匠王逵所绘。不但描绘了佛传故事、经变故事和人情风俗等,而且还表现了宋、金时期都市风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张映莹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