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教化:麦积山石窟的摄影表现(一)
2010年05月12日 09:46《佛教文化》 】 【打印共有评论0


麦积山石窟(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拍摄麦积山石窟可以不拘一格。

美术家选取智慧的微笑、优美的身姿、生动的衣纹、丰富的色彩;文物家选取历史的遗迹、朝代的特征、考古的发现、珍贵的文物;修行者选取佛门的法相、无声的教诲、宗教的知识、道场的感悟。笔者曾与卢援朝先生共同拍摄麦积山石窟雕像与壁画,本文作为摄影心得,希望能有助厂读者从石窟照片中获得信仰的力量、观像的功德和心灵的慰藉。

一、麦积山石窟的本质特征

佛教石窟的本质是道场。《上观辅行传弘决》:“今以供佛之处名为道场”;又《维摩诘经》卷四:“闲宴修道之处名为道场。”礼佛修道之处谓之道场,麦积山石窟是也:此道场始于公元5世纪初。《高僧传•玄高传》记载玄高在公元420年前后“杖策西秦,隐居麦积山。山学百余人:崇其义训,禀其禅道”。

1600年前,麦积山地理位置正处于佛教东传路线上,仅甘肃省便有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庆阳北石窟、泾川南石窟、文殊山石窟、金塔寺石窟、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拉梢寺石窟等50余座石窟。麦积山成为道场的因缘之一,乃大环境使然。麦积山突兀陡峭的山体是因缘之二。麦积山位于秦岭西脉的群山之中,此山一峰突起,三面绝壁,极为险要。这样的山势既利于石窟的层层开凿,又利于石窟的长久保护。麦积山历代造像与壁画得以流传至今,幸赖于此。

在1600年间,麦积山石窟经过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各代营造,至今保存有洞窟194个,大小造像7200余尊,壁画1300余米。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道场,我们称之为“佛国麦积山”。佛教石窟的道场功德与佛陀造像因缘密切相关。《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记载:佛陀去忉利天为其母说法,优填王思念深切。佛陀便同意弟子用旃檀木雕刻一尊佛像,以代佛身。这是佛像诞生并以佛像代佛身之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二十八记载:佛陀说法时,常坐于众弟子正中位置,弟子可观佛“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以获得福德。但佛陀外出时,弟子修行则受到影响。于是请孤独长者请求佛陀允许其不在时以佛像代佛身。佛陀表示同意,说:“随意当作,置于众首。”对于造好之佛像,佛陀对佛像说:“无为真佛实在我身,脱然会得。佛身即我身,我身即佛身。”这是佛陀对佛像的全权委托,不仅是对当时的佛像所作的委托,也是对后世所有佛像的委托。从此,信众便以此把佛像作为佛陀真身朝拜。

《方便品》说:“若人为佛教故,建立诸像,雕刻成佛像”;“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为佛道”;“或有人礼拜,或复袒合掌”;“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章佳活佛在《造像量度经•序》中也说到佛陀造像:“色身融相,虽类人天,相好庄严,奇特超绝,世无可比。因一切诸善福德具足故。众生若得见其躬,或闻其音,触其光,至于心所忆念者,具德无量饶益。其善远被慈愍,未得亲睹者,乃有造像之术遗于世间,作为方便第一福田。凡得见闻想触,但有接缘者,悉能消除身心之灾障,而今发二觉之心,引入无漏之境,利益不亚于原身也。”造佛像既有功德,所造之像亦作真身供养。

《佛菩萨的图像解说•序》:“庄严的佛像,使我们的心灵寂静喜悦,更让我们的慈悲智慧获得增长。在哀伤、苦痛时,我们安坐在佛前,自然获得了抚慰安宁;在面对抉择判断时,专注地看着佛像,这时智慧的佛陀,仿佛就在眼前导引我们,作出正确的决断。佛像就如同我们的父母、师长,更像最慈悲睿智的心灵疗愈师,永远用柔和慈悲的眼眸关注着我们,永远用最伟大的安忍耐心,安静地倾听我们的心声。我们可以说,这些佛、菩萨像,就宛如佛、菩萨的化身一般,紧贴在我们的身旁,帮助我们,走向光明、幸福与圆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凌海成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