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佛学书店 > 图书分类 > 常识 >
《做人的佛法》

《做人的佛法》

定价:¥26.00元

作者:净慧法师
出版发行:文化艺术出版社

简介: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佛法不在庙里,也不在某个僧人处,而是在佛教经典里,在人的心里,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僧俗二众应该把学佛落实在做人做事当中。这样,信仰才有根底,学佛才有落实的地方。幸福是人们共同的愿望,佛经里处处是妙方,只要善于应用,幸福人生的愿望就可圆成……
[发表评论] [字体: ]

**作者简介**

净慧法师,法号妙宗,近代禅门泰斗虚云和尚得法弟子之一,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自1988年以来,先后主持兴复柏林禅寺、玉泉禅寺、四祖禅寺、度门禅寺、老祖禅寺等禅宗丛林。住持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期间,倡导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连续举办多届“生活禅夏令营”,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主要著述有《入禅之门》《生活禅钥》《坛经一滴》《双峰禅话:》《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等。

**内容简介**

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佛法不在庙里,也不在某个僧人处,而是在佛教经典里,在人的心里,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僧俗二众应该把学佛落实在做人做事当中。这样,信仰才有根底,学佛才有落实的地方。

幸福是人们共同的愿望,佛经里处处是妙方,只要善于应用,幸福人生的愿望就可圆成。

**图书目录**

上篇 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一讲 在家必读《善生经》

第二讲 在生活中落实佛法

第三讲 如法求财

第四讲 择友与交友

第五讲 建造幸福美满的家庭

第六讲 处世与做人

下篇 知恩报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讲记

第一讲 本经的介绍

第二讲 依法修行,开发佛性

第三讲 父母恩和众生恩

第四讲 国王恩

第五讲 三宝恩

第六讲 细说三宝恩德

第七讲 听经闻法,功德无量

第八讲 如何报僧宝恩

第九讲 报四恩的方式

附录

《善生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节选)

**精彩片段**

《善生经》是一部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翻译较早的经典。这部经典在后汉的时候就翻译出来了。后汉有一位译经大德叫安世高。安世高,公元2世纪时人,于东汉恒帝建元初年(公元147年)来到洛阳,译述佛经约二十年。安世高让人们了解佛教,萌发了译述佛经的宏愿。安世高共译佛经三十五部四十一卷(现存二十二部二十六卷),主要是小乘系的佛经。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译师。他活动的时间远比摄摩腾、竺法兰要早,翻译的经典也比他们两位多。

《善生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因为它是专门针对在家佛教徒讲的,所以在佛教的弘扬方面,一直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只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太虚法师才开始重视并讲解这部经典。从太虚法师开始,《善生经》才有了注解。它的道理很浅显,把在家佛弟子在修行和做人处事中的责任和义务都讲得非常到位、非常明确。

《善生经》的不受重视,说明佛法在中国流传将近两千年当中,佛教往往只重视哲理上的探求,而对于如何从做人开始、在具体的生活当中落实佛法的修行,没有十分重视,特别是随着译典的越来越丰富,修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部经更是被人们所遗忘。

讲这部经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我们所提倡的生活禅虽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肯定,但也不是没有异议。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怎么会有禅呢?禅就是禅,禅怎么会是生活呢?有一些人把禅看得高深莫测,把生活看得低俗平凡,认为这两者无法融合。

实际上,生活禅这种提法渊源甚深,在我之前也有人涉及。把它作为佛法修行的具体法门来提倡,是我在1992至l993年之间正式提出的。于是1993年就有了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至今连续举办了很多届了。

提出生活禅,是不是在佛教乃至禅宗典籍当中毫无根据呢?不是的。大家如果读过《华严经•净行品》,就会知道,佛菩萨每做一件事都要当愿众生如何如何,一天从早上到晚上,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自己如何,也当愿众生如何如何。《华严经•净行品》就是佛经上生活禅的一个最典型、最重要的经典读本。生活禅在论点方面也有很多依据。佛法究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在家居士没有办法看到比丘二百五十条戒,但也有许多人受了菩萨戒。菩萨戒所告诉我们的,就是生活的理念、生活的方式、生活的归宿,如此而已。大家不要把佛法看得那么玄,佛法一点都不玄;不要把佛法看得离我们有十万八千里,佛法就在我们心中,佛法就在我们一言一行当中。

那么,去哪里找佛法?怎么落实佛法?又怎么样来修习佛法呢?佛没有告诉我们别的什么,就是教我们在身口意三业方面,去三毒,修三学,如此而已。三毒怎么去?三学怎么修?必须有可操作性。《善生经》最有可操作性,它指导我们在面对一切人时怎么样定好位。怎么定位呢?就是责任和义务的问题。在责任和义务中定好位就是修行。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所出现的种种问颢,诸如家庭问题、生活问题、夫妻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都是因为相互之间责任和义务没有定好位。

以前,我碰到一位居士,她说她老伴以前对她蛮好,最近忽然打她一顿。我问:为什么打你呢?她说:我的女儿把不信教的人都搞到家里来,吃呀、喝呀、说呀、笑呀,我就把她们撵出去了,我就不要那些不信教的人到我家来。这是在责任和义务中定好位了吗?不是。所以我对她说:这个锴不是你老伴的,是你的。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家里,不信教的人是汪洋大海,信教的人只是海面上星星点点的水泡而已。水泡不能离开大海,离开了大海,水泡也就没有了。这就是说,如果在生活的汪洋大海中,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水泡就会千涸。当然,这个比喻不算很确切。佛陀有一个更恰当的比喻:个人是一滴水,众生是大海。信教的人只是海里的一滴水而已。我们要修行,要行菩萨道,你这一滴水,一定不要离开大海,否则就会千涸,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在责任和义务上定好位,要时时刻刻摄受不信教的人,团结、尊重不信教的人,才有可能落实修行,否则就是空头大话而已。连不信教的人到家里来都不高兴,怎么度众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