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佛教 > 佛学书店 > 图书分类 > 常识 >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定价:¥28.00元

作者:陈兵
出版发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简介:所有宇宙之谜中,最难解、最恼人,而对个人和社会又至为切近急迫的,是关于揭谜者自身的谜:人从哪里来?生命渊源于何外?人只是一架思维机器,还是具有所谓“灵魂”的半神灵?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人一死永灭,还是有来生生世?这些问题中,从生死之谜,尤其是死后有无续存的问题,关系到每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
[发表评论] [字体: ]

**作者简介**

陈兵,1948年10月10日出生于甘肃武山一诗书之家,爱好文学、绘画,1968年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 大学期间曾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1972年入新疆呼图壁农场劳动锻练,后任县文化馆文艺辅导员,接触了大量社会现实,开始对人生、社会进行反思,并利用文化馆的便利条件学习佛教;他四处搜求佛教经论,曾于1975年至西安兴教寺,从昌明法师处借得《大乘起信论》,连夜手抄一本,次日返回新疆。1978年考入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师从任继愈先生攻读道教方向研究生,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广览了三千部以上的佛教经论和一半以上的《道藏》,并作了详细的读书笔记;带着书中疑问,他参访了明真、正果、巨赞、观空、黄念祖、徐恒志、法海等教界大德,廓清了自己对佛法的疑惑。1981年获哲学硕士学位,留世界宗教所任助理研究员。1987年调至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1989年任四川禅学会副会长。现任川大宗教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内容简介**

所有宇宙之谜中,最难解、最恼人,而对个人和社会又至为切近急迫的,是关于揭谜者自身的谜:人从哪里来?生命渊源于何外?人只是一架思维机器,还是具有所谓“灵魂”的半神灵?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人一死永灭,还是有来生生世?这些问题中,从生死之谜,尤其是死后有无续存的问题,关系到每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基石。揭开生死之谜,无疑成为人类智慧面临的要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对生死之谜的破解,要比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工业新产品的发明等现实问题,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自远古以来,被社会多数人乃至全体信奉认同,据以建立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作为全部生活支撑点的对自身生死之谜的解答,主要由各种宗教所提供。

在所有宗教中,以教义体系最为丰富深厚著称的佛教,与多数主要依感情需要仰赖神灵救赎的宗教不同,是以智慧究明自身,以求解脱生死等痛苦为主旨,以“自净其心”、“如理作意”为超出生死的要道。佛教以“缘起”的朴素辩证法观察生命现象,认为众生的存在是非断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身心相续不断的无究无尽的流转过程,人必有前生后世,死后必受生前行为的规定,轮回于天、人、鬼、畜、狱“五道”中,备受诸苦。佛教对生命现象、宇宙全景论述之广度、深度、明晰度,确非世间同类学说可与伦比。

**图书目录**

生死之迷——人类理智面临的尖刻挑战(绪言)

第一章灵魂和轮回观念的产生

第一节灵魂观念产生的渊源 / 第二节从原始人的灵魂观到人殉与厚葬 / 第三节古希腊罗马先哲的灵魂与轮回观 / 第四节古印度的自我与轮回说

第二章非断非常的佛教轮回观

第一节“了生死”与佛祖对轮回的思考 / 第二节缘起法与生死轮回之中道观 / 第三节佛典中对人死断灭论的批驳 / 第四节大小乘论典论证人死非断 / 第五节“无我”说与对有我论的批判 / 第六节无我与轮回的关系 / 第七节关于轮回主体的再思考

第三章业与轮回

第一节“业”的含意及种种类 / 第二节业因果报定律 / 第三节善恶果报与生死轮回 / 第四节业性本空与业果相续 / 第五节业由心造,转消有道 / 第六节“野孤禅”公案 / 第七节佛典中对宿命论等的批判 / 第八节佛家因果说的伦理学价值

第四章众生相种种

第一节众生的类别 / 第二节皆依食住,皆有生死 / 第三节天界奇谈 / 第四节似天非天——阿修罗 / 第五节鬼神掠影 / 第六节地狱漫游 / 第七节畜生种种 / 第八节《楞严经》十仙 / 第九节劫灾与众生之来源 / 第十节天龙鬼神等实有的论证 / 第十一节“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第五章死亡、死后与出生

第一节死亡诸相 / 第二节藏密所说临死诸相 / 第三节“中有”情状 / 第四节《正法念处经》十七种“中有” / 第五节藏密所说“中有”境界 / 第六节“中有”投生及人之出生

第六章生死唯心现造

第一节生死唯由心所作 / 第二节心的功能 / 第三节惑由不如实知 / 第四节“藏识持于世,犹如线贯珠” / 第五节生死唯一真心观 / 第六节生死只在一念中 / 第七节三层身心与轮回

第七章生死之超越

第一节从畏惧生死到超越生死 / 第二节人天乘道 / 第三节二乘道 / 第四节四双八辈与辟支佛 / 第五节大乘共道 / 第六节菩萨三贤十地 / 第七节佛果境界 / 第八节圆顿秘密之道 / 第九节佛教的临终关怀 / 第十节度亡济幽

第八章中土人士的生死观

第一节中土生死观概观 / 第二节儒家的功利主义生死观 / 第三节道家的自然主义生死观 / 第四节汉代关于形神关系的思考 / 第五节中土佛教的神不灭论 / 第六节刘宋朝的神灭不灭之辨 / 第七节萧梁、北齐的神灭不灭之诤 / 第八节宋代以来的形神观 / 第九节道教生死观

第九章史料中的轮回事件

第一节不昧宿因 / 第二节活佛转世 / 第三节借尸还魂 / 第四节死后复生与神游 / 第五节生摄冥职 / 第六节亡魂神托梦 / 第七节死后来报与亡者现形 / 第八节附体传语 / 第九节见鬼神、闹鬼 / 第十节狐精物怪与扶鸾降仙 / 第十一节尸解、遇仙、祷神等灵异 / 第十二节佛教感应故事与修证、因果实录 / 第十一节对史料中轮回事件的检讨

第十章轮回说与心灵学

第一节“再生人”何其多 / 第二节催眠回溯及“前世疗法” / 第三节濒死体验与临终视觉 / 第四节脱体经验 / 第五节魂灵、鬼降神术及其它奇事 / 第五节对有关生死的超常现象之解释 / 第六节从佛法看心灵现象
对生死之迷破解历程的反思

精彩片段——灵魂观念产生的渊源

对自身生死之谜的破解予以首先关注,全人类的远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信奉灵魂不死,这一现象,应从人类本性,人类本性需求与生存现实的矛盾中,去寻找其渊源,这大概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本能性的求生欲望和死亡恐惧

贪生怕死,几乎是所有动物普遍共具的天性,从猪犬等被屠宰时的嚎叫挣扎,人们大概不难体味出它们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眷恋。即使低等到小爬虫,也有逃避伤害、保护自家身命的本能.动物是否具有思考生死问题的意识,人不得而知,情智和意识高于动物,而尚具类同于哺乳动物之躯体的人类,其源出动物性本能的贪生怕死天性,与发达的感情、理性相联结,自然表现得比动物更为鲜明、突出,从比猩猩智商略高的儿童身上,常可发现贪生畏死天性的流露:当大人吓唬:“不听话就打死你!”“掉下去会摔死的!”儿童会表现出极大恐怖。到了自我意识成熟,理性便会不可避免地投入到死亡现实的思考,从他人的死联想到自己将来的死,由死而思索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人类大概在成长的少年时代,便发现了自身存在的悖论和根本矛盾:人既是具有可超越自然的理性、创造能力的小小神抵,又是无可奈何地属于自然的有血肉之躯的虫蛆,几十年生命匆匆结束后.一具臭尸终归会变成蛆虫口中食。正如贝克尔《反抗死亡》一书中所说:

“人的确是分裂的:他知道自己天生丽质,在自然界出类拔萃,然而迟早总要回归几英尺的地下,在黑暗中默默无声地腐烂和永远地消失。处于这样的因境而又不得不在这种困境中生存下去是可怕的。”

还有,人既具有认识万物的智能,却无力认识自身生死的底蕴,不知生从何来,死向何去。自己何时死亡,死后如何,对谁也是个黑谜。这无疑是对人这个智慧生物的无情嘲弄。

古今中外的一代代人,从平头百姓、野老村夫到叱诧风云的英雄、不可一世的皇帝,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深沉敏睿的哲人智士.当面对人生短暂、谁也不免一死的现实时,无不感叹嘘唏,形之于色,发之于声。感叹人生苦短、百年如梦,是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最常见的永恒主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卧龙跃马终黄土”,“死去元知万事空”,此类诗句,传诵千古,引起多少人心弦的共振。就连孔老夫子那样积极用世、不语怪力乱神的“至圣先师“,当面对流逝不返的河水而联想到死亡现实时,也不免感叹:“逝者如斯夫!”就连曹操那样的乱世英雄,也留下了感叹死亡悲剧的不朽诗句;“对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古今中外的不少哲人,都曾指出死亡恐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永恒的、基本的焦虑,它永远盘踞在人们的精神活动中。美国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 詹姆斯称死亡为潜伏在人各种幸福欢乐的虚饰之后的“深藏的蛀虫”,所有的人,无论他承认与否,都必然对这“深藏的蛀虫”怀有直觉。从面对危险时的不安全感,到怕死、怕尸体、怕墓地、怕鬼的心理,每个人不难体察自己意识深处盘踞的对死亡的本能性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