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禅的对话》:佛教看待“脑死”现象


来源:《禅的对话》

人参与 评论

摘自:《禅的对话》 有马赖底 著  海南出版社 2014年3月 阅读提示:本书通过有马赖底禅师与日本文化艺术界三位代表人物的对谈,揭示日本禅宗的

摘自:《禅的对话》 有马赖底 著  海南出版社 2014年3月

阅读提示本书通过有马赖底禅师与日本文化艺术界三位代表人物的对谈,揭示日本禅宗的精髓,以及禅文化与日本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本书图文并茂,全方位、直观地展示了日本现代名僧有马赖底广弘人间佛教的精神世界,以及现代日本禅佛教和禅文化的全貌。全书构思新颖,资料详实珍贵,为一部详细了解日本禅及日本禅文化的佳作

将“脑死”视为人的“死亡”,真是岂有此理!

末木文美士:以上,匆匆忙忙地请老师谈了谈您的人生,以及修行生活的宝贵体验。

有马赖底:那么,慢慢来吧!不用着急。

末木文美士:不能过多地占用您的宝贵时间啊。

有马赖底:哪里,哪里,我最近倒是很清闲。

末木文美士:那么,我们下面来谈一谈“禅与现代社会”这个话题吧。

有马赖底:好啊!请您随意地问吧。

末木文美士:最近,社会上关于“脑死”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脏器移植”等问题的议论很多,不知您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看的呢?

有马赖底: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所谓“脑死”并不意味着人的“死亡”。

末木文美士:对!我也是这样认为。

有马赖底:最近“脑死”这个词汇在医疗现场和社会上十分流行。我们知道,虽然人的大脑“死亡”了,但是其肉体还在生存着,人还在呼吸。将“脑死”判定为人的“死亡”,这是违反常规道理的,岂有此理?

我认为,对“脑死”持肯定态度的那部分人还没有了解所谓“死”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在议论“脑死”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搞清楚“死”的概念问题。

末木文美士:我认为,最初基督教较为重视所谓“临终”或“死”这一问题,净土教的思维方式与基督教比较接近。例如,作为“临终医疗”,净土宗提倡开办所谓“寂灭道场”,即现代的“临终关爱医院”,开展减缓末期患者痛苦,给予关爱的援助活动。当然,这种富有社会意义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是没有相关的积极进展。

关于“脏器移植”,有一部分佛教界人士认为,由于自身的死亡而拯救了他人的生命的行为,属于“菩萨行”,或“利他行”。例如,依靠“脏器移植”这一先进的医疗技术手段,可以使一个人的死亡换来五六个生命的延续。我个人认为,对于这种观点不能一概加以否定。

有马赖底:我也认为“脏器移植”这一医疗技术手段本身不能否定。

末木文美士:是吗?

有马赖底:但是,“脏器”并不是“物品”。贫困落后国家的贫困者向富裕国家的富人贩卖脏器,这是一个极为现实的社会问题。我认为这是一桩十分悲哀的交易。脏器不是“物品”,不是用来买卖的“商品”。

末木文美士:只是……

有马赖底:有些人认为由于一个人的死亡,而使五六个人的生命得以延续,这是一件值得提倡的好事。但是,我却认为这是一件令人无比悲哀和痛苦之事。

末木文美士:我能体会到您的心情。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如果有了这个脏器就可以生存”这一迫切的愿望。对于我来说,不能做到像您那样断言:“脏器移植绝对不行!”

有马赖底:您说得有道理。不论是学者还是医生都不会持绝对否定的态度,但是也不会赞成这是一件“好事”吧?我觉得不少人被所谓“有了脏器移植这一先进的医疗技术手段,就能够保证延续生存”这一舆论潮流所裹胁,而作出了“只要能救人命”的无奈选择。这是不足为取的错误判断和错误选择,这是一个必须加以纠正的大错误。如果不深刻地认识人类的“死亡”这一问题,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过去,由于医疗条件的局限,儿童的发病死亡率非常高。每当流行病泛滥,一家的两三个兄弟往往一同被病魔夺去生命。当时的人们即使想拯救弱小的生命也束手无策,所以,常说孩子是“自生自灭之物”。

我们如果比较一下丧葬仪式形式的变迁,就可以明了过去人们对待“死亡”的姿态。举行丧葬仪式之际,死者家属和亲朋好友往往聚在一处,鸡鸭鱼肉,大吃大喝,好像“过年过节”一样。吃喝过后,开始出殡送葬。出殡送葬的行列也是欢欢喜喜、热热闹闹,扬幡列队,装饰棺椁,敲锣打鼓,前往墓地。

过去都是土葬,坟墓分为埋葬尸体的墓冢和祭祀礼拜的墓冢。下葬后返回乡里后,又把祭祀礼拜的墓冢装饰得富丽堂皇。直到最近,在京都左京区的最北边,以及近江的朽木和若狭的多田庄一带,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出殡送葬情景。

这也就是说,人的死亡是一件十分庄重严肃的事情,应该隆重地将死者送往黄泉。丧葬仪式可以说是人生最为重要的祭奠仪式。

以前,我曾经和身兼僧侣和医生的对本宗训(京都大学文学系哲学专业毕业后出家,38岁任临济宗佛通寺派管长。其后考入帝京大学医学系,同时辞去管长一职。现为临济宗“师家”,即具有指导修行僧的禅堂老师,内科医生——译注)在一起座谈讨论过这一问题。

末木文美士:您和他的座谈讨论内容汇集成了《禅的反击》这本书吧?

有马赖底:对。在座谈讨论中,我提到了刚才涉及的“孩子是自生自灭之物,死了,还可以再生”这一话题,同时还谈到了人的“寿命”问题。被病魔夺走了亲生子女,陷于无比悲痛之中的父母经常用“这就是命啊,没办法呀!”这句话来宽慰自己。如果不这样想的话,就难免陷于过度悲伤之中,难以自拔。

末木文美士:如果说上了年纪的人“尽享天年”,这很容易接受,但是对于幼儿,年轻人也使用“寿命”一词,来宽慰自己和他人的悲伤心情,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恐怕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想方设法来挽救生命”这种想法也是无可非议的吧?

有马赖底:我们不能笼统地用“寿命”这两个字来认识和概括人的死亡现象,因为有三岁的寿命,也有一百零五岁的寿命。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禅的对话》 有马赖底 佛教 坐禅 呼吸

人参与 评论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