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麓山寺山门(图片来源:资料图)
藏禅法源:湖南佛教的发源地长沙麓山寺
麓山寺始创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是湖南佛教的发源地,为会稽剡县到湘州来传播佛教的第一个僧人竺法崇所建。在两晋南北朝时逐渐兴建起来。隋唐五代时麓山寺处于全盛时期,著名文学家如杜甫、沈传师、唐扶、刘长卿、韩愈、喻息、戎昱等写诗吟咏,传诵千古,其中以杜甫《岳麓道林二寺行》一诗最为著名。佛教僧侣及其护法宰官见于文字记载的,有昙捷、权摩诃衍、首楞严、景岑、惠檀、兴哲、窦彦澄等11人,这些人物都是唐朝大书法家李邕所写《麓山寺碑》文上列举出来的。从碑文看,那时的寺院管理是实行以上座、寺主、都维那三职为主的三纲制。
宋代的麓山寺,更是禅宗著名寺院之一,有从悦、清素、悟新、智才、智海等禅僧出现。明代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妙光创建讲经台、万法堂、藏经楼,明神宗赐号“万寿寺”。明末憨山大师德清曾在此讲经,以麓山寺为题材写诗者,先后有李东阳、张洵、张帮政、石公允、陈三台、吴宁讷、何应瑞等数十人。到了清代,麓山寺又中兴,诗僧辈出,著述颇多,为名山大寺增色不少。先后涌出了智檀、阿诺、弥嵩、天放、笠云等五个在诗坛上颇有成就的诗僧。从寺院建筑修复来说,共有三次: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重修;康熙十年(1671年) 智檀再度修复,把仅存残址的麓山寺重兴起来,号称“中兴”。经过智檀、弥嵩修复的麓山寺殿堂建筑物,一直完整地保存到抗日战争中期。1944年日军攻陷长沙,弥勒殿、大佛殿、禅堂、斋堂均被炸毁,仅留山门与观音殿。
1953年9月1经长沙市政府批准,交由长沙市佛教工作委员会管理。1978年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0年3月长沙市佛教协会恢复活动,迄1985年元月又全面接管麓山寺,成立了寺务管理小组,开始规划进行修复。现已成为略具规模的佛教丛林,列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门上嵌“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联语,经考考证,为僧人道香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