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一种道德的实践的宗教,它虽具有高深的哲理,但却是极注重于道德行为的实践。一个佛教徒,必须要在日常生活行为中,随时随地努力去做好事,尽量避免一切过失,才能培养成完善的人格。
从佛教的观点讲,一个人起码要实行五种道德:一、不杀生而仁爱;二、不偷盗而重义;三、不邪淫而有礼;四、不妄语而诚信;五、不饮酒而正智。
这五种都是做人应有的道德行为。
第一、为什么我们要实行不杀生而仁爱呢?一般人最舍不得丢掉的东西是什么?是吃的、穿的、住的吗?是金钱、珠宝吗?都不是。这些东西虽然可贵,但有时还可以毫不顾惜地抛弃了,唯有自己的生命,怎样也舍不得丢掉!甚至割去了一只手,或锯去了一只脚,牺牲了身体一部分,还是要求生命的存在。所以说,一般人最舍不得丢掉的东西,就是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爱惜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就应该爱惜别人宝贵的生命;我们不愿别人伤害自己的生命,也就不应该去伤害别人的生命。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佛教教人“不杀生”。
第二、为什么我们要实行不偷盗而重义呢?我们知道,生命既是大家都认为最宝贵,最舍不得丢掉的东西,但是要维持这人人都认为宝贵的生命的存在,却又不是简单的。肚子饿了要吃饭,天气冷了要穿衣,遮蔽风雨要屋子,日常生活需要各种东西,必须有这种种物质上的资给营养,生命才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所以,佛教把我们宝贵的生命,称为“内命”;而把这些生命所需的物质财产叫做“外命”。因为从我们生活需要上说,这些物质财产,也就形成每个生命外在的一部分了;如果没有它,那生命的存在,便会发生问题了。所以这些物财产,如果给人家偷拿了去,或者抢劫、侵占、剥削了去,那么直接间接地,就会威胁到生命的存在了。所以佛教教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内命”——“不杀生”以后,接着又教人不可侵夺人家的“外命”——“不偷盗”。
一般来说,世间一切财物,都是各有主权的,主权的转移,必须经过合法的手续,付予相当的代价,这种主权的保障,就是为要保护各人生存所必需的物资。假使一件东西,主权不属于我,而我为了贪心的驱使,用非法的手段,去偷窃、骗取、或者强夺,不付代价,不费劳力地把它变为己有,那是多么可耻的行为啊!如果所有的人都这样做,那么财物的主权,便没有了保障,你侵我夺,社会就要紊乱了。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别人的主权,严守“不偷盗”的戒律。
作者:
金明法师
编辑:
邢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