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一碗茶 缘起茶更香
2009年04月23日 09:00大众阅读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禅茶] [文化] [舒曼] [净慧] [茶文化]

赵州禅师三声“吃茶去”,是闻名天下的禅林公案,也是“茶禅一味”的肇始标志。当代将“吃茶去”禅茶文化弘扬发展,贡献最大者概属高僧净慧大德。而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舒曼,为“吃茶去”禅茶文化满腔热情地诠释、奔走、呼喊,功亦不可没。

舒曼先生乃上海浦东川沙人,近些年来在燕赵大地全副身心普茶,为河北茶馆茶店茶人高筑交流、共荣的平台,使河北深厚茶文化资源得以挖掘,让河北茶文化事业展现勃勃生机,在全国茶文化界成为一个巨大的存在。正如他在阐述净慧长老对中国禅茶文化功能的概括时所言:“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大众,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他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中成就了自己,从一个“半路习茶”者,从一个“自由撰稿”者,成为全国茶文化界有名的专家,被许多相关组织聘为特邀研究员、特聘专家,而且在2007年11月庐山东林寺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上荣获唯一“禅茶宣传贡献奖”。

“以茶结缘,这是我所创造的条件,也是我将成就的事业。”舒曼在新出版的《缘起茶香》书中后记写道。他的身心在赵州茶香中升华,赵州茶,因他结缘而更加馨香四溢,广泽人间。“缘”为何物?净慧长老说:“缘在佛界来讲就是诸多的条件。如果以因果论,因,是根据,缘,是条件。人生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去结缘,就是去创造条件。只有去创造各种有利于自己事业发展的条件,人生才有成就。”我应邀正在为《杂文报》创始人、全国名专栏《河北日报》“杨柳青”主笔储瑞耕先生编辑出版《储瑞耕“小道理”》,书虽名为“小道理”,却囊括成就人生的方方面面哲理性体悟。那里体现出的要义更多地是“执着”、“奋争”,舒曼成就人生的道路因为茶的芬芳、禅的浸润,使他的“执着”、“勤奋”显得清静而恬淡。

“吃茶容易,悟道者难。”舒曼先生吃茶,注重茶意,“久而久之,渐渐喜欢禅意和哲学味较浓的书籍来充实对茶的认识”,他在《吃茶的定数》中写道:“品茶而不悟茶理,不可能登堂入室,乃伪劣之假茶人。”他在《茶与中国文化》中把茶的“味”外之味概括的系统且富有诗意:“茶的‘味’外之味——感兴着一种民族的审美趣尚,浸润着一派清雅的文化氛围,涵养着一个廉净的精神境界,充溢着一缕优美茵蕴诗意,提升着一种道德的精神素质。”至于吃茶,“爱怎么吃就怎么吃,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他在《吃出自己的风姿》中说:“茶,只要吃出真正的味道来,也不失为一种让人钦羡的风姿。”所以他不随“潮流”吃茶,自我觉悟还要“觉他”,当看到世人“在不晓得如何吃茶的时候,通常追求新奇以及所谓‘与众不同’的口味”“‘潮’来‘潮’去,‘流’东‘流’西”,撰文《“潮流”中的茶》引导大家理性回归,结语启人深思:“吃茶的潮流是一阵风,吃茶之人本身却是风中一颗树,树会跟着风走吗?”佛与众生的区别,只是悟与迷的区别;而专家与非专家的区别,看来是理性与非理性之差了。

舒曼为文,当属学者作派,伴着“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的愉悦,“在理性中思索、求知,希冀赵州禅师的顿悟”。中国茶文化,源头在道家,核心在儒家,发展在佛家,中国儒、释、道文化的精髓在茶文化内涵中都得到了体现。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先进的文化来决定人类进化、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命运,那么弘扬茶文化能否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渠道?舒曼对此多有论述,《缘起茶香》收入的许多文章涉及到这个话题。或许,“通过以茶悟道,效法大地的胸怀,包容各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再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处事并对待各种矛盾”,可以真正达到“人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乃至世界的和谐”。

我与舒曼先生相识日久,是他和项春霞女士引我走上习茶之路,为我提供了许多亲近茶、禅的机会。“缘分就是一杯茶”,“是一种偶然性和必然性有机组合之茶”,因我在杂文界摸爬滚打小有所成,2005年受邀与舒曼先生共同策划河北省牛城首届茶文化交流大会,后又多次联手筹划茶文化其他活动,逐渐相识相知。舒先生内厚外敛、平和乐生,深得我内心敬重。尤其是我们有幸共同参与和见证了中国禅茶文化精神诞生的全过程,让我实实在在领略到了上净下慧老和尚的高度智慧和舒曼先生本人对茶文化极强的责任感。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的背景是距天下赵州国际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召开仅剩一个月时间,舒曼以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秘书长的身份邀净慧长老到邢台三剑茶艺馆品茗论禅,目的就是请净慧长老一起总结、归纳中国禅茶文化理念,并借净慧长老在海内外禅宗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又是本次赵州大会的组委会主任,由净慧长老在赵州国际禅茶文化大会上推出,以此作为禅茶文化的核心而发扬广大。这个时候就要说“如果”了,如果舒曼当时没有产生请净慧长老总结、归纳和推出中国禅茶文化理念的念头,如果净慧长老对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把握得不准确、归纳得不精炼,那么可能就无此一说了,也就不会推出后“激烈地搅动了茶佛界人士对之的眷注之心”。还有两个“如果”,那就是如果项春霞女士和我主办的《茶文化大观》报,没有刊登国学大师文怀沙的照片及文章,如果没有把那期报纸恰恰摆在当时的桌面上,可能“正、清、和、雅”的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就是另外一个模样。当然只是“可能”,正是这些“可能”没有成为现实,才保证了“正、清、和、雅”中国禅茶文化精神的顺利诞生。您看看,此事正好印证了禅宗六祖慧能所言:“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尹纪周   编辑: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