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真实僧活: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大山里的真实僧活: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

偏远山间的寺院香火冷清、条件艰苦,但总能奇迹般地传承下去。原来的法师离开了,新的法师就来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相信这么难行的山路竟也没阻挡法师们修行的脚步,这里,俨然已成为他们的“诗”和“远方”。

大山里的真实僧活: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

文/倪照清

安庆是中国佛教史上不可忽略的禅宗传承之地。

二祖慧可大师为避法难携经南迁至此,三祖僧璨、四祖道信先后到来,中国禅宗开始在这里薪火传承。宋代起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也陆续在这里法脉绵延、承续复兴。自古至今,安庆佛教高僧大德辈出,也是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的家乡。

中秋节前,慧海公益慈航万里行再次走进安庆,为安庆地区的偏远寺院送去慈航医疗箱、月饼和素食等物资,在安庆市佛教协会的安排下,我们走访了其中一些乡村的寺院。

"打零工"贴补寺院的法师

茂林寺是我们去年第一次到安庆供僧时来过的寺院。当时这里只有一位年迈的老法师留守。现在,还在九华山佛学院读书的常慈法师接任代理住持,中秋放假他匆匆赶回寺院操持事务。茂林寺在田野之中,没有围墙,从山门旁边就可以直接走到田间,这些田地有村民的,也有一小块是寺院的。以前茂林寺的法师平日里靠帮村民做田干农活、榨菜油收取一些费用补贴寺院建设。现在常慈法师佛学院还没毕业,寺院里也没有其他青壮年劳力,所以暂时只能留一小块菜地保障自己供给。

大山里的真实僧活: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

茂林寺观音圣像

七年修一殿的法师

和茂林寺一样,梅溪古寺虽然在行政规划上属于安庆市宜秀区,但实际上地理位置偏僻,也在山村之中。寺院所在的罗岭镇是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故里,相传牛郞织女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梅溪古寺同样历史悠久,有据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住持能然法师2014来到寺院时,仅剩下危房。在修缮殿堂的时候,老旧的殿堂下面挖出了宋代老殿堂的石件和地基遗存,让人惊叹的是,宋代的殿堂建筑就已经做了完善的排水设施。能然法师把这些老物件小心地保存好,并发愿在原址上把殿堂修建起来。

大山里的真实僧活: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

梅溪古寺新建的殿堂被危房包围着,殿堂下面曾挖出了宋代寺院殿堂的地基遗迹,历经千年,这座乡野中的寺院还坚守在原址。

现在新修的两进殿堂已经建起,殿堂内部还没有完工,殿堂两侧的危房还未拆除,有些还在凑合使用。对于一个每年只有几万元香火钱的寺院来说,用了七年的时间建成这样的规模已经十分不易。能然法师说,每次请工人之前,都会把话先说明白,让人家好好考虑,因为他做不到干活按月结工资,甚至给不了准确的付工钱的时间,他只能保证工钱不会少,但要慢慢给,他积攒一点给一点。如果不愿意干他也理解不强求。这样能找到工人吗?正当我们疑惑的时候,一位干活的工人恰好路过,他听了能然法师的讲述,点头笑着说,当初师父就是这么和他说的,他就来了。他的笑容真诚淳朴,这份不能按时结工资的工作却让他乐在其中。

大山里的真实僧活: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

梅溪古寺的能然法师为我们准备的午斋,蔬菜是寺院自己开荒种的。因为我们的到来,餐桌上比平日丰富许多。安庆佛教文化底蕴深厚,早在解放前,安庆迎江寺的素斋就远近闻名,乡村寺院做出的斋饭也非常可口。

在梅溪寺吃过简单的斋饭,天通法师告诉我们,下午供僧要去安庆下属的怀宁县和桐城市。安庆市佛教协会近年来一直为我们的公益活动助力,对于这次的供僧之行显然也是做了精心安排。将要前往的这两个县市都是人文荟萃的地方,一个是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乡,一个是古代文坛上大名鼎鼎的“桐城派”发源地。让我们在供僧的途中,再一次感受到安庆的历史人文底蕴。

在路上,心广法师告诉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寺院修建修缮是有钱,但事实上很多寺院一直在修建修缮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没钱。没有钱,请不起专业的人员,买不起好的建筑材料,往往辛辛苦苦好几年甚至上十年把殿堂建起来,那边寮房又成了危房,等把寮房补好,殿堂的瓦又漏了。乡村的寺院年收入能有几万元已经不错了,偏远的就更少了,所以只能一直修修补补。经常奔波于乡村寺院的心广法师,现在只要看一看寺院的建筑房屋修建修补的情况,就能大概了解这个寺院的经济情况。

过年才舍得买点豆腐香菇,只为信众能吃好

经过心广法师提点,到了高庙山寺,看到水泥砌的山门,老旧古朴的殿堂,简陋的土砖房还有活动板房这样的混搭,我们能判断出高庙山寺的经济并不宽裕。这是一座女众道场,建于怀宁县高庙山,是寺院因山得名,还是因为山上有了庙,才被叫成高庙山?已经不得而知。寺院的道平法师说,现在这座寺院应该是建于清代。寺院的周围都是山地,法师们一点一点在寺院两旁开荒拓出一大片菜地。寺院只有几位法师吃不了多少蔬菜,但对她们来说,开荒出坡已经是她们修行生活的一部分。院墙边上堆了许多柴火,还有几个腌菜缸,吃不完的菜就腌起来,留着过冬吃。有的时候农活多,法师们忙不过来,也会喊山下村民来帮忙,种的菜也分给村民信众。靠着信众供养的一点米和油,加上自己种的蔬菜,法师们的日常几乎没有开销。只有豆类和菌菇类的食物需要到山下去买,道平法师说她在下山办事的时候,会买一点带上来。

大山里的真实僧活: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

高庙山寺屋顶新旧不一的瓦片保存着寺院修修补补的记忆,脱落的墙皮、掉漆的柱子提醒我们,未来还要继续修修补补。

大山里的真实僧活: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

道平法师对于种菜已经很有心得,今年又新种了湖北的红苋菜和西兰花。在法师看来,平日的餐桌已经很丰盛。

从高庙山寺离开后,心广法师才告诉我们,这些法师们很节省,平时吃的都很简单,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舍得花钱买一点豆腐、香菇。因为只有春节期间,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回来,寺院才能有一些香火,信众也会到寺院帮忙。法师们改善伙食不为自己,只是想让信众们吃得好一点。

道场清苦,但代代相传

金山寺的情况和高庙山寺的情况差不多,也是山中的女众道场。山路蜿蜒而上,路边修建的小楼房可以看出外出务工让山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也让寺院显得更加寂寥,寺院外的山花开得烂漫,寺院内的香炉却冷冷清清。但是年长的天真法师身边已经有了年轻的堂玉法师,山村寺院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仍在继续。

大山里的真实僧活: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

金山寺简陋的大寮,灶台收拾得非常干净,山上寺院还是传统的柴火灶。

大山里的真实僧活: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

金山寺门前的山林野花虽然,但香火却十分冷清。

山间的寺院,香火冷清、条件艰苦,但总能奇迹般地传承下去。原来的法师离开了,新的法师就来了。再难行的山路阻挡不了法师们修行的脚步。

最后一站我们前往桐城的王屋山,窄窄的山道勉强只能通过一辆小车,路边密林的树枝不时拍打着车窗,仿佛告诉我们这里很少有车辆经过,几个拐弯处很是陡峭,这条崎岖难行的小路通向万法寺。万法寺也是女众道场,桐城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善来法师和桐城秋风庵的果聚法师开车在前面带路,这两位尼师一路从容淡定地把车直接开到寺院门口的空地上。当住持觉这法师收下我们供养的物资,表示想将月饼和素食请两位法师再带回一部分给桐城其他寺院时,负责开车的果聚法师连忙摆手否决:你自己留着吧,这里开车上来一趟太难了!

山间小寺太干净了:廉价的地板革一尘不染

万法寺前后只有依山而建的两座平房,前面一间是殿堂,后面一间则承担了法师们生活起居和日常修行的全部功能。从寺院保存的碑刻上看到,开山祖师为临济宗第三十四世传人,自明末清初以来一直传承到四十余世。觉这法师是北方人,刚刚到这里两年左右的时间。虽然房屋老旧,但正面山门和外墙已经修缮粉刷,在山下的乡村公路上都能看得到山上古木翠竹间掩映着的黄墙黛瓦。

走进寺院,让我们惊讶的是殿堂里面几乎一尘不染,地面上铺了一层地板革被擦拭得能照出影子。殿堂后拾级而上直接通向后面的房屋,这间房屋比殿堂还要更老旧一些。里面一间内室房门紧闭,觉这法师解释里面还有一位法师在做功课。善来法师表示不需要打搅法师修行,带着我们看屋内其他的地方,厨房、餐厅、禅房、书房、会客室、卧室所有的功能都挤在这间屋内,但是却打理得井井有条,很多地方的改造,觉这法师都花了不少小心思。

大山里的真实僧活: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

万法寺的殿堂一尘不染,这是山村寺院里面少有的。觉这法师认为这是因为铺了地板革,避免了地面的尘土,但我们觉得更重要的是她时常擦拭。

陪同我们一起前往的法师们都不住赞叹,没想到这么简陋的条件,也能收拾得清爽干净,让寺院的面貌焕然一新。提到寺院改造,几位法师在一起交流起心得,觉这法师特别推荐了地板革,铺在地上很方便,最重要的是便宜,只要几块钱一米。出门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屋门口放着手工做的布拖鞋,这几块钱一米的地板革,法师用起来也格外爱惜。

大山里的真实僧活: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

万法寺的禅床就是用老旧的条凳拼起,垫着一层薄板。觉这法师尽最大能力让寺院里的每件物件都物尽其用,把寺院收拾得井井有条。

大山里的真实僧活: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

万法寺背靠山坡,从屋后看更显简陋,屋子年代也很久远了。

大山里的真实僧活: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

从万法寺看山下视野开阔,寺院边上也开了一片荒地,种花也种蔬菜,从东北来的觉这法师可能还不熟悉这里的气候条件,蔬菜长势没有高庙山寺好,稀稀疏疏的,法师也不在意,山中需求很少,够吃就行了。

大山里的真实僧活:柴米油盐与“诗”和“远方”

地上摆着的食材只有红薯,法师的餐桌应该非常简单。

安庆多山,绵延的大山中,隐藏着大大小小的寺院道场,有禅宗祖庭、有祖师道场,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山寺茅蓬。因为在长江下游北岸的特殊地理位置,让安庆自南宋以后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屡遭兵燹,但寺院却屡废屡兴,一代又一代禅师在这片土地上续写着佛教的传承,从未间断。

正因为有这样一群出家人,他们遵循农禅并重的古训,心清苦的修行生活。他们云淡风轻,无欲无求,守护着信仰,守护着道心,守护着一方净土,才让佛法的因缘,也不畏条件的阻碍,处处开花。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