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学愚教授:没有智慧的慈悲是一种烂慈悲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对话学愚教授:没有智慧的慈悲是一种烂慈悲

编者按: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1月23日,由香港孔教学院、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道教联合会支持,香港宝莲禅寺、香港西方寺、香港菩提学会、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会、香港观音讲堂协办,凤凰网佛教、凤凰网国学媒体协办,旭日慈善基金、安达国际赞助支持的第六届观音文化节佛教文化讲座在香港葵涌观音堂举行。佛教文化讲座的主题为“慈悲的力量 ‘疫’境当自强”。2021年1月16日,香港中文大学“禅与人类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宗教伦理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学愚教授登坛开讲,这是香港第六届观音文化节系列讲座佛教文化讲座的第十一场演讲。学愚教授演讲的主题为《如何在“疫”境中学佛——缘起共生、慈悲相护》。在主题演讲之后,学愚教授与主持人曾瀞漪进行了对话。

自动播放

曾瀞漪对话学愚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曾瀞漪对话学愚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以下为对话文字实录:

主持人曾瀞漪:谢谢学愚教授,请坐,谢谢!谢谢学愚教授,教授刚刚在演讲当中谈到,如何在“疫”境中学佛?这个特别重要,因为教授谈到了“疫”境或者是疫情好修行。人们看到别人的痛苦,其实就会思考到自己,想想自己如果是他们那样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看到别人这么痛苦的时候,生起慈悲之心,想我们可以如何帮助他人。

这时候有个很重要的是,从今天的演讲话题当中,让我很想问学愚教授,如何在“疫”境中学佛?前提是要跟佛有缘是吧!我们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或者是常常听到别人说“唉呀!瀞漪你有佛缘。”我常在想,为什么他知道我有佛缘呢?我看起来很有佛缘的样子吗?什么是有佛缘的?

学愚教授:好说,但这一句什么叫佛缘?就是很难理解。就是我们只知道这个果,因为你现在已经和佛教有缘了,我知道已经有这个果了,才知道你有佛缘。但是到底什么叫佛缘?他什么时间结的这个佛缘?可能很难知道。或者不是今生,或者是前生,或者前前生。佛缘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

但是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佛教里面所讲的这个“缘”,可能它只不过是,我们要当下怎么做,我们如何要结这个缘,过去的我们无法知道,但是我们知道今天的,其实我们过去可能一说有缘、无缘,它最后还是有个果。现在我们既然已经进入佛门,或者我们已经看到佛像,我们已经亲近了上师,这个就是一种果。

从这种果来推断的话,肯定就是有这个因嘛!因就是缘的问题。什么叫佛缘?其实我们很多人如果用心去看的话,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佛缘,都能够来启示我们进入佛教。这里有一个短剧或者笑话,就说天灾、人祸,有一个人被淹了,他说因为他信上帝的,他一定要上帝来救他。后来有船、有直升飞机来救他,他都不愿意上,他说一定要上帝来救他,最后他去世了。

他死了,死了以后到上帝跟前,他就抱怨,我这么虔诚地信仰你,你为什么不来救我?上帝就说,我首先派船来救你,你不上船。我后来又派直升飞机来救你,你也不上直升飞机,你叫我怎么救你啊?

当然这是一个故事,换句话说,就是不管怎么样,船和直升飞机都是一种缘,如果我们用佛教的角度去看的话,所有的,我们现在要讲佛眼看世界,如果用佛陀的或者智慧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话,所有一切众生皆是我的缘,这个是从一种形而上的角度来讲的。

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肯定是有缘。就像一件事情,肯定有它因和果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由这个道理,不管它是因还是果,但是它已经形成以后,肯定是因和果的一种结合体的话,这样子我们就能够去承认它,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进一步去创造一种新的机缘或者因缘,能够成就更好的未来。我认为这是佛教里面所探讨的,所谓的缘,有缘、没缘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曾瀞漪:谢谢教授。教授,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这么问您,就是说学愚教授您很有佛缘。您在这一辈子当中,是不是有被人家这么问过这个问题?

学愚教授:是的,很多人。

主持人曾瀞漪:那被人家问过这个问题的时候,您心念当中起的是什么样的想法呢?

学愚教授:有很多人说我有佛相,就是看起来像一尊佛。当然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是佛,对吧!从佛教讲,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有佛性就能成佛!你成佛肯定就有佛缘对吧?当别人问我有佛缘的时候,首先你要认为自己的行为,肯定是给别人产生一种效果,就是在他的眼光中,从你身上看到与佛教,或者他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或者他所知道的佛教的形象,在你身上看到了。我认为这是一种好的说法,他至少,就像我们看到佛像,你看到佛像也是有佛缘。

你看到佛像以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不一定是有佛缘,因为我们可能经过街道,或者百货商店也可以看到佛像,但是我们可能不会想到佛教的吧。我们看到艺术品,或者一种其他的装饰品,但是如果这样反思一下,佛,他是一个代表,然后通过他,有这个缘或者这个媒体,然后进入佛教,或者从学佛,然后行佛,我认为这个也是一个好的事情嘛!

主持人曾瀞漪:有很多朋友在问说,为什么有一些寺院或者是寺庙,要修得这么宏伟?或者是有一些佛像,要修得这么的美丽(庄严)?也有人解释说,原因是因为让人们兴起崇敬,或者是爱美之心。比如说佛教对很多人来说,就像你讲可能是个艺术品,可是透过这艺术品的美,进而去研究它、欣赏它,然后就会跟佛教结起了缘分,对吧?

还有一个说法是说,“佛法不度无缘之人,法雨不润无根之草”,既然是佛愿意帮助那么多的人,为什么他就做不到那么多的事情呢?他一会说,我们刚刚说有佛缘,可这话说起来,实际上有很多人也是没有佛缘的,佛也是帮不了他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学愚教授:这个是非常好的问题。就是我们很多人可能一生当中遇不到,他可能非常迫切地希望遇到一个佛,但是他遇不到。或者有些人,他可能无意当中,他本来不想的,然后无意地进入佛门,然后学佛就出家。这里面有一个所谓“缘”的问题,“缘”它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它是在创造当中。

刚才曾居士所说的,我们现在把寺庙建得富丽堂皇,是为了接引那些有缘人,实际上在佛陀时代没有这么富丽堂,住在山洞里面、住在树下,所谓的日中一食、树下一说,就是非常简单的。从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时代的问题,是一个世间法的问题,不是佛教(的问题)。

佛教当然是离不开世间法,佛教是一种随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间,我们现在的世界物质生活,远远要超过佛陀时代的物质生活,现在寺庙乃至丛林的生活有所改变,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我们现在还需要,很多人说我们要回到佛陀时代,其实回不了的。

我们要过现代人的生活,我们现代人有现代人的因缘,那么佛教就用现代的因缘来度化现代人,这叫做对症下药。佛教里面有讲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有用,就像药一样的。治癌症的药(用来)治感冒可能治不好对吧,药再贵但不对症治不好。

我们现在众生的病,和佛陀时代众生的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贪、瞋、痴引起的。但是具体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了,那就需要用现代的方法,来逐渐对症下药,然后治疗、治理它、解决它。这个可能就是佛教所讲的,就是所谓的契机和契理的问题了。

主持人曾瀞漪:契机、契理,如果在这次的疫情当中,会让人们更加地去意识到,人类在过去这么长时间以来,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叫做造业,和产生了这次的共业,于是有这样的疫情发生。既然有这样的因形成这样的果,我们就要来检讨一下,就是如何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把这个业尽量地减轻,甚至是消掉这个业,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说到这个因果的问题,就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可是我们自己在讲,就是这个果要如何去消除?您刚才在演讲当中谈到了,如果要解除这个果,其实要形成另外一个因,我们很愿意再形成一个因,去解决一个果的过程当中,我怎么知道因起果现的时候,这当中是不是反倒造成恶果了。我真的很想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恶果不是我预见到的,也不是我要让它出现的。于是人类在因果当中,如何去看这个度,究竟如何有好的因,不要出现恶的果。

学愚教授:首先就是刚才说的,“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当然这是佛教的一种传统。但是我更认为菩萨不是畏因,菩萨是不怕因。但是他是重因,重视这个因。因为他知道因种了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果。因为有这个因然后产生什么果,他能够预测到,他知道。

就像我们知道今天做的事情,可能会影响我们明天的生活,我们很多人就不计后果去做。但是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像菩萨这样,他就知道,他很重视这个因。然后到底这个事能不能做?能做他肯定就去做,然后就是知道了以后,好的再去做,不好的他就不去做。他是明白这个,我认为菩萨是明因,知道这个因,然后(有)这个果。

因和果之间,我们过去很多人认为佛教是宿命论,其实佛教不是的。佛教不是宿命论,佛教是一种现实论,为什么这么讲呢?因果不是一个定律,它是一个规律。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呢?这个我认为在南传佛教里面,特别是在《那先比丘经》里面,有一个非常好的比喻。

比如说我们一个人,一块石头(在)人的前面,你这个人的力度、石头的大小,决定了你掉下来的方向或者方位。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这个是一个拋物线,人的力度决定了抛物线的范围和距离。但是如果在没有外缘的情况之下,如果有大风或者其他的一个东西挡住了,这个掉下来的地位(点)就会变了。所以佛教讲的这个因果关系,就是你的 Potential Energy,你种了这个因以后,你就会有这种潜能,会产生这种果。

换句话讲,你人掉在哪个地方,有这个可能性,但是还是要有缘,外面这个缘非常重要。如果有善缘,本来你掉在河里面,它可能把你偏掉在陆地上面。本来生在贫困家里面,可以生在这个快乐或者有钱人家里。这个就是一种缘,所以佛教的结缘非常重要。

到底怎么知道是善缘和恶缘的问题,很多人说我来帮助别人,有的好心办坏事的人,或者就是好心被人欺的;被人欺负、被欺骗了。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骗子,你帮助别人,别人被你讹诈了,对吧?这样子到底有没有因果啊?有没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啊?然后你还要痛苦,还有被罚,乃至现在“碰瓷”有很多,这个产生了很多的困扰。

但是佛教讲,我认为佛教因果关系或者缘起,它是从“因”的角度来讲的,它不是从“果”的角度来讲。“因”就是你做这件事的行为,到底是善还是恶?由你的起心动念所决定的,和它的结果没有多大关系。只要你是出于善心,你做的可能会产生不好的结果,你这个行为也是善的。

你这种所谓的行为也是善的、善行,但是如果你这个起心动念是,(就像)坏人偶然有个机会给他做件好事。本来想害人的,但是害人的(却)可能做了好事。但这个起心动念是坏的,这种行为,从佛教善恶的角度来讲,这个行为就是恶的。

佛教不是(看)一个行为的,它是一个心性学,它从心的角度来看待,或者来判断这个决定。所以很多佛教徒可能说,我做好事或者我心太好,我慈悲反而被人欺骗。没关系,你被人欺骗,换句话讲,只要你起心动念是好事,这是第一步。

第二个,当然你要从被别人欺骗的、被讹诈的事件当中学到东西,那就是有智慧。如何来判断?这个也是佛教里,不是什么样的人来求你,你就给他。有些像(吸)毒品的人,要跟你要钱,你钱给他了,他马上去买毒品。你是在害他呢?还是在(帮他)呢?所以佛教的智慧和慈悲,这两个东西必须在一起。不然,没有智慧的慈悲就是一种烂慈悲,没有慈悲的智慧是非常可怕的。

科学的发展,或者人只要有本事,你有聪明(就)能够掌握现在的科学武器,你就可以侵害别人,那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佛教讲慈悲和智慧必须结合在一起,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当然这个慈悲和智慧有高、有低的,我们必须有次第的,逐渐地向佛的慈悲和佛的智慧发展。

主持人曾瀞漪:谢谢!凤凰网的网友这么问您,请问一下学愚教授,谈到共生,很多情况下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斗争,这跟“分离感”是有很大关系的。很多人认为你就是你,我就是我,那么请教一下,如何培养“一体感”?

学愚教授:“一体感”,实际上可能就是说,我的理解就是所谓的“同体共生”的问题。确实是的,这个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我们佛教讲众生平等。为什么要讲众生平等?实际上就是因为众生不平等,所以我们才讲众生平等。实际上不是承认这个,事实上这个世界是众生平等的,因为我们的业力不一样。我们生活在香港,和生活在欧洲、非洲的人不一样,业力是不平等的。但是我们有佛性,我们都能成佛。我们的Potential Energy都是平等的,我们机会、机缘都是平等的。

只要你努力,这是平等的。但是机缘的努力,还有外缘,外缘很大程度是不平等的。我有我的因缘,你有你的因缘;因缘不一样,我认为就是不平等。这个不平等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因为人嘛,之所以是人,有贪、有瞋、有痴,所以这个贪、瞋、痴把人,本来我们都是有佛性,我们都是可以共同地为自己、为他人来做事,但是因为我(分别),这是我的,这是你的。

所谓的佛教讲“无我”对治,早期佛教讲无我,不是有一种东西叫做“无我”,而是来对治世界当中一种对“我”的执着。如果你把所谓的这个“我”消除掉,“无我”也不存在了。实际上,所有的佛法是在对治世间法的,它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它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能够使我们应用的。

换句话讲,就是我们如何解决我们生命当中问题,我们人生当中有很多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我、我执,“我”这个概念,比如说我和你认识,那我们是朋友。那不认识是陌生人,这样子就产生了距离、产生了矛盾、产生了利害的冲突,这个就是人类痛苦的一种根源。

佛教讲,就是要用“无我”的思想袪除这个,袪除了“我”的执着以后,逐渐地你可以把这个,首先我要对我的朋友,刚才就讲“慈”的时候,对我的朋友、对我的家人好,然后逐渐地扩大,对我的敌人跟陌生人,这样子使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自己的朋友。

如果大家都成为自己朋友的话,或者就是一个慈悲的人,或者好人的话,这个世界上矛盾可能就会淡化一点,但是它可能不会消失,不能消失,因为一旦消失,换句话说,如果消失的话就不是人类了。所以这里面它肯定会存在,但是可能稍微地淡化一点、削弱一点,然后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融合一点,世界更加美好一点。

主持人曾瀞漪: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佛法对于现在乱糟糟的事件,究竟可以起到什么样的帮助和作用呢?这个世界如此之乱,而您现在要做很多的事情,也是让佛法(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比如说不管是在“一带一路”的推行上,在佛法的实证上来说的话,所以现在您认为,乱糟糟的世界当中的佛法。

学愚教授:这个世界本来就乱糟糟的,不管在佛陀时代也是乱糟糟的,我们现在可能乱得更糟一点。但是佛法它是一种方法论,只要每个时代用佛法来解决问题,它是一个理。但是把理,就是把理论的东西变成实践的方法,那还是要我们佛教徒去探讨的。

佛教文化实际上,2000多年已经创造很多的文化形式出来,能够帮助我们中国人,不管是解决过去的,就是从封建时代乃至现代,都能够解决一些问题。有很多的,不管是心灵上面的、物质上面的、精神方面的都可以。

但是我们现在到底怎么样?因为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文化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就开始了。然后佛教也有所改变,演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这个里面就是佛教中国化,和佛化中国是一个相互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当中,佛教确实为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国人创造了、做了非常大的贡献。这不谈其他的文学、建筑、艺术、伦理道德,在现在这个情况之下,特别就在这个疫情中,我认为我们有很多的佛教文化,可以拿它来解决很多的问题。

比如我们佛教的法会,法会文化我们可以举行一些,当然了现在这个情况下,可能不能举办大型的,但每个人都可以举行一个忏悔、念佛、禅修对吧?减少心灵的压力,很多人在疫情之下变得忧郁症、恐慌症,那么就用佛教思想。如果佛教思想不能解决,你就去坐,去禅修。

刚才就说要有慈悲,你慈悲你自己以后,你就不会痛苦了!然后逐渐地,在佛教里面去行,行了以后,你才能够知道怎么回事,然后再把行的经验告诉别人。我认为,刚才说的禅修、念佛,乃至很多的法会,这个佛教的法会文化是非常好的。你在那个神圣的环境之下,你能够一心不乱地,跟随大众一起念佛、一起拜忏,那你就达到一种非常进化的,乃至是短短的时间也是一种解脱。

所以如果,特别在我们现代,很多人就是心太累了,因为他没有时间去反省,也没有时间去做这样的事情。就是让他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时间的话,或者能够抽出一点时间的话,至少从改变自己(做起),然后改变他人。我想这个世界可能就会稍微有点改变,但是要真正的改变,可能要每个人这么做,这个其实也是很难的。

主持人曾瀞漪:这也就是我们一开始讲的,如何在“疫”境中学佛?如果跟佛法有缘的时候,其实即便是短暂时刻念经、拜忏,其实都可以帮助我们短暂地脱离苦海。在那样的离苦当中,慢慢就找到一个帮助自己更好的方法了。

最后能不能请学愚教授用简单几句话,再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您如何去看缘起共生、慈悲相护?

学愚教授:缘起共生、慈悲相护,我认为是大乘佛教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每一个大乘佛教徒都在做的。所谓“缘起共生”就是从,每个人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个“命运共同体”就是自利利他,自损损他。

我们现在的新冠肺炎很多人(感染),当然到底是从哪来的不太清楚。有推测是从动物(来)的,这就说明了我们对动物的态度,或者对动物在处理这个问题上面,我们过去是有问题的。我们很多的生态不平衡,生态受到破坏。现在发生生态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人为的行为造成的。

我们现在就应该反思,怎么反思?我认为每个宗教它都在不同地反思。基督教它不断地传承它的神学,我们佛教的“缘起共生”这个理念,来诠释现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这个社会更加美好一点。就是理解了我们是这个“命运共同体”的一分子,不是一个特殊分子。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分子,但是我们又能影响其他的。

这个在佛教,我刚才说的有一个“因陀罗网”。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个“因陀罗网”,很大的一个网,这个网把我们,就是现在的internet,所以internet就是从佛教的因陀罗网这个概念来的,当然现在还要去求证吧!

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这个internet,把世界全部连在一起了。每一个家庭,只要你有手机的都连在一起了。佛教讲这个“因陀罗网”就是,我们就生活在这个网里面,我们都是这个网里面一个节点,里面的一个点。这个点和其他的点,你、我、他,就是和其他的所谓的动物、植物都有关系。就像我们过去打渔的那个网,不管是直接的、长距离的,还是近距离的都要进这一块。

所以我们如果从这个缘起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话,你就不会去破坏这个世界,来达到自己的欲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一种能够符合大众的,或者现在讲可持续的,既能够(让)我们人类发展,(又能)生态平衡的这种前提之下步步发展。不是说我要一步的,或者通过破坏其他的,或者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我认为这就是佛教的缘起共生的问题。

慈悲的问题刚才也说了,实际上佛教的慈悲和智慧是一体的,离不开的。你理解了佛教的智慧以后,你肯定会慈悲,因为什么呢?因为其他人受到损害也会影响你,因为你也是一个大家庭里面的,你不会因为其他人,过去人们认为可能会竞争对吧?两个商人做生意,肯定我和你竞争的嘛!我要把你打败,打败以后把你的钱归我,或者就是我做得更大的利益。

这个当然是一种经济学的状态,但是从佛教角度来讲,你损害了他人,或者用手段来破坏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你也会受到这种行为本身的结果的惩罚。所以只有你和他,或者大家一起来赚钱,或者一起来发展,那样才能够达到一种,所谓的“自利利他”的这种目的,这个世界才能更好。

所以佛教讲慈悲,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世界,是一种平等的。不是一种唯我独尊,或者我要把你吃掉,或者我要来征服你,来达到我的目的。而是说大家能够平等地,生活在这个大家所共有的世界当中,这个就叫慈悲。

主持人曾瀞漪:谢谢学愚教授。也就是这次佛教文化讲座中的“众生命运共同体”,我们都明白“众生命运共同体”之后,利用我们的智慧和慈悲,让大家都能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能够相互地和谐生存。感谢学愚教授,也谢谢朋友们,谢谢!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