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傻子”,成了我学佛路上的“灯塔”
佛教
佛教 > 资讯 > 正文

那个“傻子”,成了我学佛路上的“灯塔”

像这样的出家人,肯定还有很多很多,是他们让在家人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激励我们安心于道,勇猛前行!

文/青莲

年前,和以前的同事H师兄谈起从前在堂口共事的种种欢乐,聊到金莲师父,他突然叹了口气说:师父把自己不少僧袍都送出去了,大冬天的就穿个单衣。

咳,这不就是咱师父一向的风格嘛!

师父出家前,也和我们在一个堂口共事。他的故事,其实都是小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但这点滴行持却为我勾勒出了一个出家人的清晰剪影。

而师父法名也并非“金莲”,不过他太低调了,应该不希望招来任何的关注,所以只好给化了一个名。

但是,对于一位立志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比丘而言,想必这个称呼他也不会反感。这更是我对师父最美好的祝愿——上上品往生,阿弥陀佛便是手持金莲台来迎接的。

1、一个怪咖

那年我刚到寺院,就职慈善护生堂口(类似部门),没几天就发现这位同事有点怪。

他少言寡语,有时候去他们办公室,如果要找的人不在,问他,他既不回答,也不抬头,令人尴尬。

我们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根据活动情况安排餐食,时间常常不固定,有时候午后才能吃上饭,大家赶紧落座,他却默默走开了……

出门遇见任何动物,哪怕一只蚂蚁,他都要和它说说话。有一次我们几个去爬山,走出去老远,没见他跟上来,回去一瞧,人正跟路边的黄牛亲切交谈呢:“你是畜生,要发菩提心呀……”然后,就“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

但最令我不解的是,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是一句:“好,听您的。” 师父在的时候,听师父的; 师父不在,听“您”的。 总之,没见他提过一点异议,一句建议,一切安排都“听您的”。

我那时候就很困惑,都听别人的,自己不用动脑子么?要是别人错了呢?

坦白说,我觉得这位仁兄大概是学傻了。

2、枸杞·保温杯

后来是怎么就改变印象了呢?好像记忆里,他也并没有做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突然扭转了乾坤——实际上,他做的事好像都是举手之劳,甚至有些琐碎。

我们堂口经常要下乡去助学、扶贫、赈灾……有些地方路途遥远,甚至得花七八个小时在车上。

我们三四个人就顺道搞个小型“法会”,念佛号唱偈颂,特热闹。师父那时候还没出家,就化名“金居士”吧,他说话少,但也跟着唱念得很嗨。

寺院饭吃得早,清晨出门没多久就饿了渴了,特别是冬天,在高速公路上饥寒交迫着。

突然,金居士就从背包里取出一个老大的保温杯,给大家一人倒上一杯热水,接过来一看,还泡着枸杞红枣,喝下去肠胃瞬时熨帖;接着,他又变魔术般掏出一堆小零食,问你想吃什么,按需发放……

每次出门,他都会带上这一大包,起初我以为是他过得比较精致仔细,但几次下来,才发现多分是给大家准备的。

有什么好吃好喝好用的,他一般都不留,谁若表示喜欢或者需要,二话不说,直接给送出去了。

有一段时间我想花生都想魔怔了,某天,他突然捎来一大袋花生,给我惊喜得原地起飞,简直心想事成啊!过了好些天才蓦然想起,是有一次我提了一嘴想吃,人家就默默记心里了。

哇!心生暖流……

3、预备役净人

后来慢慢了解到,金居士早就准备要当净人(出家前的预备阶段),但因为工作没人接手,一直都是“预备役净人”。对于我入职当他的“接班人”,他很是欣喜,说是我成全了他的出家。

他做出家准备非常恭谨用心,从行事到心态,都努力按出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几次没答复我,是因正在专注于五堂功课的经咒诵读,不好分心。

那时,我常常凌晨早起去各殿礼拜,都能见到他身着海青搭衣正在拜佛,起立俯首,目不斜视,周遭一切,仿若无存,令见者油然生起一种肃穆、庄严之情。

他还发愿终身受持过午不食戒,所以之前遇到午后的饭局,他宁可挨饿,也绝不毁犯。

那时,我还瞎劝他:这是为工作,不算犯戒吧,吃一点应该没关系吧?

与他同一办公室的L师兄说,一般情况下,金居士都“听您的”,但如果涉及原则问题,比如持戒,他是绝不随波逐流的,但他也不会开口反驳,只是“默然”而已。

五年来,我时常想起“听您的”这三字,很多次其实也想努力效仿之,可十之八九忍不住,比如当觉得对方“不着四六”的时候,哪里还能按捺住蠢蠢欲动的知见!

随着渐渐熟悉,对这位同事的很多不解慢慢打开,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入职几个月后,他正式递交了申请,成为一名“净人”——预备役出家人。

4、“目中无人”

又半年后,金居士通过考验,顺利剃度出家,成为了沙弥金莲师父。

从此,师父就开始“目中无人”了。路上偶遇,他多数都低着头,即使视线仿佛已经扫到你,也恍若不见,直直飘过。

这样又过去了两年,沙弥金莲正式受三坛大戒,成为比丘!

随后,我离开寺院一年多。回寺后,因好友的父亲往生,我代为参加超度法会,再次见到了金莲师父。

法会中有一个环节,由比丘带领居士拈香礼拜,正巧那天是金莲师父做引导。

我们排着队,挨个上前,从师父手中接过檀木条,由他引导插香、礼拜、归位,只见师父依仪轨行进,低垂双目,有条不紊地穿梭于大殿之内……整个法会进行了一个半小时。

过了几日,师父突然和H师兄一起来看我,说:听说你回来了,一年多不见,看望看望老同事。并照例询问我修行的情况,又把自己正在使用的一串念珠“结缘”给我了。

▲师父结缘给我的念珠,是他亲自一颗一颗穿起来的

我实在忍不住,说:”我们早见过面了,师父“。师父很讶异:”什么时候?“

我:就是那天超度法会啊!

师父:呃,是吗?

我……

其实,早料到了。平时他行走目不斜视,那是正专心念佛呢,师父“一心不乱”的功力真是日渐深厚哈。

师父出家前就严持戒律,绮语之类没意义的话向来也不说,见面一开口必定与修行有关,现在作为比丘,自我要求就更严格了。

不过有句话,他倒是常讲,就是:“结个缘,以后好度。”说着就送给对方一件什么小礼物,唯劝人念佛,劝人精进。据了解情况的同事说,他每天在寮房念佛不断,此外就是念着佛穿着念珠,可穿了不老少。

师父跟人结缘,是认真的。但凡和谁有交集,他第一件事就是想着有什么能送给你。只要身边带着的,适合的,无论贵贱,他顺手就送了。

和师父相熟的居士有一次数九寒冬去他寮房,竟然发现床铺上空空如也,仅一张席子。后来才知道,师父每天除了执事工作之外,都在不间断念佛,晚上常常打坐念佛一整夜,实在困了就和衣靠躺片刻,醒来立即继续念佛,所以他连被褥都捐出去了,因为“用不着”。

我们曾经半开玩笑地感叹:师父这是万物皆可结缘,万缘皆可放下。

5、放下·拿起

但金莲师父的放下,并非不管不顾,反而在某些事情上,他是“执着”的。

师父的家庭很富足,他出家前就职于发达地区一家大型企业,薪资颇丰,父母也有优渥的退休金,而妻子也很优秀,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孩子。

当初他发愿出家,家人都不能理解,但架不住他去意已决,最后也都慢慢认同了。

出家后,每月领到的单资十分微薄,但他都雷打不动拿出一部分交给了家里,孝养父母、抚育孩子,剩下的则放进功德箱,供养三宝。

他是“日光族”,单资刚发到手,当天就一分不剩布施出去了,从认识他至今五年,始终如一。

他不接受钱财供养,也不出去应供斋饭。实在推不掉肯定也是无功不受禄。一次应邀去为某相熟居士的新家洒净,因午饭准备得有点晚,吃到一半就过午了,他还是立即放下筷子,喝一口开水简单漱漱口,就再也不肯进食。

比丘戒有规定,三衣不可离身(在家人不能看比丘戒律,此处描述不详尽,请见谅),所以师父只要出了寮房的门,腰间必然背着三衣。春夏季,南方气候潮湿闷热,经常闷出一身大汗。

金莲师父的修行往往就体现在这些细微处。

某次,一位其它堂口的师兄突然谈起金莲师父,他对师父印象极为深刻。

那天师父到他们堂口办事,正端坐等候,突然电话铃响起,只见师父立即起身,俯首接听,神态极为恭敬,仿佛哪位上座比丘亲临,这令全程在侧的他震撼不已。

他说在师父面前,感觉自己那些所谓“修行”全是糊弄,全是自欺欺人。

我俩感慨:身教大于言教啊!

这些年,每当我烦恼炽盛、道心微弱时,就会想起金莲师父,他就像一座灯塔,虽无言语,却一直照耀着我。

我想这样的出家人肯定还有很多很多,是他们让在家人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激励我们安心于道,勇猛前行!

比丘有五种意译: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

师父以“法”滋养居士的慧命,居士以四事供养师父自行化他,续佛慧命。

而我们也将在护持三宝的同时,成就自己的道业!

后来,我们几个老同事一起给金莲师父添置了一套宽大的棉袍,方便他在寒冬深夜里念佛不辍,师父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此后,我把念佛数从几百几千的“随性”,加到了每日两万声……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