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龙门东山上的千年古寺 葬着一位大文豪!
佛教
佛教 > 故事 > 正文

佛教故事:龙门东山上的千年古寺 葬着一位大文豪!

编者按:你听说过洛阳香山寺吗?香山寺与著名的龙门石窟隔河相望,你能想象得到当年的寺院胜景吗?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香山寺与唐代三大著名诗人之一、“诗魔”白居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白居易捐资重修了香山寺,晚年常年住在寺中,死后葬在香山寺。

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于后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唐初,龙门香山寺殿倾塌,僧众离散,一派荒凉。武则天称帝后,极力推崇佛教,于垂拱三年(687年)、天授元年(690年)两次赦令重修。随后,武皇御驾登程,率百官前来游寺。在香山寺石楼上,她诏诵群臣说:“诸位爱卿,朕信佛崇佛,乃是忧国之举,上顺天意,下合民心,保民安康,普天同庆。今日尔等观览佛门圣地,可即兴吟诗作赋,先成者,当以锦袍相赐。”众臣闻旨,一个个抚须拂额,垂目沉思。稍顷,左史东方虬诗句先成,武皇依言赐之锦袍。东方虬摔袍在手,未及加身,朝臣宋之问亦将诗文呈上御案。武皇吟读其诗,文辞优美,且字里行间多有对皇帝的赞领之词,格外赏识,便索回赐给东方虬的锦袍,转赐宋之问。于是,“香山寺赋诗夺锦袍”的掌故广为流传。香山寺也因此吸引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

唐太和三年(829年),大诗人白居易看透官场污浊,唯恐卷入朋党之争,为保晚节,主动请求调离京城,被派往洛阳出任河南尹。当时,香山寺因年久失修,“楼亭骞崩,佛僧暴露”。白居易目睹此状,发誓要筹资修建该寺。

太和六年(832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病故,临终前嘱托白居易为其代写墓志铭,并变卖家产,以钱六七十万作为酬谢。白居易视金钱如粪土,便将这笔巨资施舍给香山寺作为修缮庙宇之用。寺僧用这些钱建造了寺前亭、登寺桥、连桥廊、石楼、佛龛大殿等众多殿宇亭阁。从此,香山寺的佛像再无雨淋风吹之患,和尚们也能安心修行。游客至此,见寺内苍松挺拔,绿草生烟,泉光虹影,殿阁辉煌,拜佛求圣的人日渐增多。白居易曾在《修香山寺记》中写道:“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

香山寺修成后,白居易索性以寺为家,将自酿美酒和大量诗书搬入寺中,并与寺僧如满结为好友,共创“香火社”。他还身着白衣,手挂拐杖,自称“香山居士”。后来,白居易又邀胡杲、吉玫、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九位故吏遗老组成“九老会”,经常聚会寺内饮酒作诗,游山观景,“有所感必有所吟,有所吟必有所记”,写下许多壮丽的诗篇。这些老人年龄最小的年逾七旬,最高的百余岁,故又称“香山九老”。时人敬慕九老的威望,便把他们的名字、年龄及肖像图依次刻在香山寺的石碑上,绘成著名的“香山九老图”。白居易曾为此题诗道:“空山寂静老人闲,伴写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转瞬过去了七八年,白居易栖身古寺,慨叹自己老眼昏花,白发如雪,今世今生再也无力解救陷于水火中的黎民百姓了,情绪十分低落,只好将一腔宏愿寄托在“普济世人”的佛祖身上,自慰地写道:“我年日已老,我身日已闲。闲出都门望,但见水与山。关塞碧岩岩,伊流清潺潺。中有古精舍,轩户无扃关。岸草歇可藉,迳萝行可攀。朝随浮云出,夕与飞鸟还。吾道本迂拙,世途多险艰。尝闻嵇吕辈,尤悔生疏顽。……”

唐开成五年(840年),白居易见香山寺只有佛像、僧众,却无传世经典,琳宫梵刹中缺少高妙法音,深感自己的夙愿尚未完成,便从洛阳诸寺中求得大批零散的经卷,以《开元经录》作为蓝本进行校勘,凡有遗失讹误的地方都予以补正,整理出大、小乘佛经5207卷,分为六藏,收藏在寺院西北角新辟的“藏经堂”内。同时,他还将自己在洛阳生活12年间所写的800首诗编辑成10卷,取名《白氏洛中集》,与佛经合存于藏经堂里。

唐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家中郁郁而逝。家人遵其遗嘱,把他安葬在香山寺如满和尚的舍利塔旁,以慰藉“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于后人”的壮志未酬的白翁亡魂。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 “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