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倓虚大师:作为一个法师 我感到很惭愧!


来源:凤凰网佛教综合

说话要利落,分析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反正都有理。让听的人,能够从从容容的听过之后,容易领略,容易接受。

编者按:倓虚大师(1875-196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高僧之一,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传人,是近代将佛陀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的践行者、革新家、教育家。他戒德庄严,学识渊博,辩才无碍,深受四众弟子的敬仰。他的言传身教,宗风德范,让众生看到了一个光明解脱的世界,他有着传奇的一生,行脚南北,辗转各地,讲经说法四十三年,谈经开示二百余会,本篇开示就是法师在讲经弘法的第一声,首讲成为一位法师的必备条件。

成为一名法师,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九华山翠峰寺)

出家人,当一个法师,说起来也很不容易。

第一必须与众生有缘,讲出话来能契理契机,人们都爱听,听了之后,也容易接受。同时,讲法的因缘,和听法的因缘两下要同时成熟。不然,两下里因缘不成熟,中间就生阻碍了。

过去,印光老法师,他头一次在上海讲法说开示。头一天,法会很盛,听经的人也很多。第二天比头一天就少,第三天比第二天更少,末了一天比一天少,一天比一天少。印光老法师的名望、德行、学问在各方面都很让人仰望、钦佩,然而,听经的人,却一天比一天少。后来考查这原因,并不是听经的人不愿意去听,而是听经的人,从本心里,很乐意去听,但到了听经的时候,便遇到要紧的事,必需在这时候去办,这样就把听经的时间耽误过去了。

后来印老听说这事,就发愿,从此之后,不讲经,不在大众之中讲开示。这就是因为听法的“因缘”不成熟的关系,因此印老一生,用书信开示人的比较多。平素除少数弟子们到关房里请开示外,他不愿莅临大众场合里,说长时间的开示。

所以说当法师的;第一必先与众生有缘。有了缘,无论说好说歹,都乐意听,也能接受;没有缘,让你说的天花乱坠,他总是漠不关心,这事情,在普通人情中说话的时候,都能体会得出来。

第二要有学问。这是当法师必需具备的一个条件,不然说出话来,一则没有凭据,二则也没价值。当然,不识字上堂说法的人也有,不过他所摄受的另是一类人,不能很普遍。

第三要有辩才。说话要利落,对于讲解一个问题,或发挥某一种理论,分析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反正都有理。让听的人,能够从从容容的听过之后,容易领略,容易接受。

佛教里有四无碍辩,四无碍辩就是法、义、辞、乐说。

法,就是名句文所诠的出世间的一切法理;义,就是名词或理论中所含的意义;辞,就是解说名词或演讲义理时所用的语言和辞句;乐说,是按照众生的根性以欢喜心来摄受对方,用很委婉的言辞来告诉他,教导他,让对方不知不觉的浸化在欢喜的心情里,接受你的劝化。这四种无碍辩,一则能够应机,二则还能够契理。

第四要有仪态。一个人,能生成一个好的人样子,相貌堂堂,谁看见谁欢喜。所谓“面上无嗔供养具,”在未接谈之前,先对你的仪容,就起了恭敬。尤其出家人,讲究庄严威仪。例如释迦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人们看到他的福德相貌,就生起了敬慕心。当法师的也是一样,如果有一副好的仪表,在大众场合里,要占很大的影响。有时候,不用你去找别人说话,别人也会找你去接谈的。不然,如果你小小器器,畏畏缩缩,在对方纵然能和你接近,或听你的教化,首先他在心里,要存一种卑视的心理,这样对应机方面来说也是一个欠缺!最主要的是福德因缘,所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弘法此国,就是这个意思。

上来所说的缘法、学问、辩才、仪态、这四个条件,也可以说是四种美德,是当法师的必需具备的。在这四个之中,如果缺少任何一个,那也是白圭之玷,不能算完美。具备这四种美德,再于经历上,行持上,来渐渐培养自己的德性和名望。当然,当法师并不是为了名望,可是,一个人如果德行培养到了家,名望也就立竿见影的随之显现出来了。

说起当法师来,真是惭愧的很!我实在没有当法师的资格。自离开观宗寺之后,就随了各种不同的成熟因缘去弘法,三十几年来不是为了修庙办学去操心,就是为了讲经去奔走,并没有得着长时间的休息。平素人都以法师之名来称呼我,我也很马虎的答应,可是自忖德薄慧浅,滥竽充数,混食佛门,心里抱愧得很!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 “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责任编辑:徐上杰 ]

责任编辑:徐上杰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