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佛教故事:无畏慈父长寿王


来源:凤凰网佛教综合

宗宙法师今天讲述的本生故事要告诉我们,长寿王在没有成就圆满的果位时,他是如何依靠佛法,救度自己以及他人的苦难?

编者按:佛陀这个皈依境,作为果位来讲,有这样殊胜的色身、殊胜的身语功德,但对我们来讲,这些事情太高,太远,往往难以生起切身的体验。另一方面,作为佛法来讲,我们皈依三宝,法是正救护,能够救度我们的痛苦。我们看看离我们比较近的,佛的因地,在没有成就佛陀圆满的果位的时候,他是如何依靠佛法,救度自己以及他人的苦难?这就是今天宗宙法师要讲述的――长寿王的本生故事。

佛陀讲这个故事的缘起是:当时佛陀的两部分弟子因为互相怨恨,正在吵架。佛陀就去劝说,他善于打比喻,就讲了这个本生故事。这个故事在佛经里有很多种版本,内容是大同小异。我今天阐述的是根据《六度集经》来的。

释迦牟尼佛以前还没有成佛、作为菩萨的时候,有一次投生为一个国王,名叫长寿王。(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作者:上虞多宝讲寺)

释迦牟尼佛以前还没有成佛、作为菩萨的时候,有一次投生为一个国王,名叫长寿王。他有一个太子,名叫长生太子。这个国王非常仁慈,具大悲心悯念一切众生,整个国家没有刀杖、兵器,臣民之间互相也没有埋怨、仇恨,国家风调雨顺。

他们的邻国有一个国王,叫作梵施王,非常残暴。他听说长寿王的国土,人民非常多,财宝非常多,国王又非常仁慈,他就非常生气,心想不能让他比自己有更好的名声,要去征服他。然后他就发兵去攻打长寿王的国家。

长寿王听到这个消息,作了一个决定――他不准备跟他打仗。这并不是说长寿王没有能力、胆怯,他不跟他打仗,是因为打仗不管哪一方胜利了,总归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他不希望任何人为了他而丧失生命。

我们在听这个故事的时候,应该尽量进入角色,这样会得到利益。进入什么角色呢?比如你可以观想你是长生太子,也就是说长寿王是你的父亲;或者观想长寿王是你的丈夫,是你最亲爱的人,当我们讲到后面的时候,你就想,如果我碰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

长寿王和王后、太子三人一起逃走以后,隐姓埋名,打柴为生。(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作者:上虞多宝讲寺)

长寿王作了这样一个决定,大臣们都非常忠于他,心想这样的国王去哪里找?但是梵施王很残暴,如果他打进来,就没有好日子过了,于是他们决定自己组织军队去应战。长寿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对太子说,梵施王非常残暴,其实他只是想征服这个国家,得到这个国家的财富和人民,而这主要的障碍就在于他自己一人。因此,他就对太子说:“我们逃跑吧。”太子也很孝顺、听话,答应了他。长寿王和王后、太子三人一起逃走以后,隐姓埋名,打柴为生。

梵施王就把长寿王的国家征服了,因为国家没有大王,大臣也打不了仗,国家就拱手相让了。但是梵施王仍然不甘心,因为他觉得长寿王存在一天,就是他们的祸害,他时时刻刻担心他会来报仇。于是他就悬赏,谁要是抓到长寿王,赏黄金一千斤,钱一千万。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个贫穷的修行人出去化缘,听说长寿王非常乐善好施,就慕名到那个国家去,想要一笔钱。走到山里面,坐在那里休息的时候,正好碰到长寿王。他一听说长寿王离开了他的国家,就大哭起来,说:“我好不容易听说有你这么一位爱布施的人,现在你没有国家了,我也要不到钱了,怎么办呢?”长寿王看见他这样,非常怜悯他,说:“哎,你太可怜了,怎么不早一点来呢?早来就给你很多钱,现在怎么办?”他想了想对他说:“这样吧,梵施王正在重金悬赏,你把我的头拿去,就可以领到一笔赏钱。”“不行不行,这是非常不仁义的事情”,这个修行人说,“要不你就跟着我去吧,这样我既可以领赏,又没有把你的命杀掉。”长寿王就同意了。

当然,领过去以后,梵施王就把他抓起来,马上要杀掉他。把他绑起来去游街的时候,他以前的大臣们以及他的人民都非常悲痛,说让他们再给他吃一顿饭吧,梵施王也同意了。就这样,长寿王要被处死的消息传了出去。

怨无轻重,皆不足报。以怨报怨,怨终不除。唯有无怨,而除怨耳。(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作者:上虞多宝讲寺)

长生太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化妆成一个卖柴的人去看,就站在他父亲的面前。在行刑的当天,他的父亲看到了他,就对着天说了这样一句话:“怨无轻重,皆不足报。以怨报怨,怨终不除。唯有无怨,而除怨耳。”当然,其他的版本里还说,如果去报仇,就不是孝子;如果为了报父亲的仇而杀害众生,就违背了佛陀的教诲。说完之后,就被梵施王烧死了。

这个故事到这里可以告一段落。当我们听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假设我们是这个故事情节中的太子,我们对这个杀害父亲的恶王会有什么感觉?会不会觉得他很可恨?继续想一想,如果我们碰到这样的情况,想不想报仇?再继续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报仇?这个可能大家不太想得出来。

总的来讲,假设我们碰到这种情况,按照古代的话,“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没有比这更大的仇恨了。所谓不共戴天,就是不共一个天,只要我站着,你必须躺下,就是你死我活的状态,这个仇是一定要报,不报不行。而作为佛教来讲,怨和亲并不是我们所否认的,比如他把我们父亲这样害死,当然是怨,但佛教要讲的是不要对怨起瞋,不要对亲起贪爱。

长生太子开始了他一系列的复仇计划(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作者:上虞多宝讲寺)

我们接着讲。长生太子也是信佛的,是一个孝子,他当时听到父亲这句遗训,牢牢地记住了,然后就逃走了。他不忍心亲眼看他父亲被烧死。他逃走之后,有的版本说当时他还比较年轻,去学了很多技艺,比如武艺、厨艺、歌舞、军事等等,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工巧全都通达,然后开始进行他的复仇计划。虽然父亲告诉他不能报仇,但是他觉得这个仇太大了,这话是不能听的,一定要报仇。他以仇恨为动力,花了很多心血和力量,受了很多苦,学了很多技术,目的很简单——报仇。

如何报?他非常有智慧,先去亲近为梵施王种菜的园丁,帮他种菜。他种的菜非常好,这个园丁非常高兴。菜送到掌厨那里,他们也很高兴,问这个菜是谁种的。他们就说:“这来了一个小青年,是他种的。”然后掌厨就问他:“你菜种得这么好,烧菜你会不会?”他说会,于是帮他烧菜,烧出来的菜非常好,超过了全国最高级的厨师。

国王非常爱吃,问谁烧的菜,他们就告诉他:“就是这个小青年烧的。”然后他再表演一些歌舞,也是非常精彩。国王看了非常高兴,就把他选拔到宫里去做伴。因为他什么都会做,很聪明,很受国王的器重。

国王后来又问他:“你会不会武艺?”他说:“从小就会,还不错。”国王很高兴,说:“那你就做我的贴身侍卫吧!我有个大仇人,叫长生太子,他随时想来杀我,我要防备他。”这个长生太子说:“好的,我一定要好好保护你。”

就这样,他取得了梵施王的信任。过了一些年,有一天,长生太子设了一个计谋。他们去打猎,梵施王很信任他,打猎的时候本来有很多人马跟着的,长生太子就把梵施王单独引到一个岔路,这样他们两人就走入了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然后就迷路了,绕了三天都没有走出去,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这时梵施王非常累了,他把身上的宝剑解下来,交给长生太子,说:“你好好地保护我,我太累了,要睡一下觉。”然后就睡着了。

长生太子心想:终于等到今天了,现在我可要把你杀掉!当他把剑拔出来的时候,突然想到他父亲对他说的“怨无轻重,皆不足报,以怨报怨,怨终不除”。他想起了父亲的这个遗训,也想起了佛陀的教诲,他就又忍住了,觉得不应该违背父亲,还是饶了他吧,他就把剑放回去了。

这时国王正好醒过来,他很害怕,说梦到长生太子要杀他。长生太子就说:“不要害怕,这是有鬼在作祟,我会好好保护你,你睡吧。”

他又睡着了。第二次,长生太子实在忍不住,又把剑拔出来。他又想起父亲的教诲,又把刀抽回去了。这时国王又醒来说:“我又梦到他来追我的命了。”他对他说:“不要管他,这是鬼在作祟,你好好地睡。”国王又睡着了。

第三次,长生太子实在忍不住了:“这么好的机会,再不报仇,就没机会了!”当他把剑拔出来的时候,又想起他父亲的话,他开始思考这句话,他觉得从情感上,他难以克制这种报仇的欲望,但是他想,不能违背父亲和佛陀的教言,就把刀丢掉了。

这时国王又醒过来了。长生太子就对他说:“你认不认识长生太子?我就是。我本来想杀你,但是想起父亲的教诲,我没有杀你。请你现在赶快动手把我杀了吧!不然的话,我要违背父亲的教言。”梵施王被这么仁义的人感化了,认识到自己的不对,说:“我不能杀你。”于是他们就一起回国。

回国以后,他就对他的大臣说:“以后不准跟长生太子作对。”然后把国家还给长生太子,与他结拜为兄弟,还把女儿许配给他。

佛陀讲述长生太子没有被梵施王杀掉的原因。(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作者:上虞多宝讲寺)

故事讲到这里,佛陀就说:“以前的长寿王,就是我自己。太子就是阿难尊者。这个恶王就是提婆达多。”然后告诉大家,之所以他前世被梵施王杀掉,是因为这个怨不是仅仅从那一世开始的,是好几世,多生多世的。为什么长生太子没有被梵施王杀掉?因为他们的前世没有结这样的怨,所以虽然他落在他手里,也没有被杀。

欢迎关注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公众号 “觉悟号”,做智慧的传播者!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网佛教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