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佛教去商业化的正确打开方式:制度合理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佛教经济活动本可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义,与其批评其带来的世俗化假相,倒不如先了解寺院经济的“内在逻辑”。

2013年元旦假期,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门票收入366.18万(图片来源:凤凰旅游)

编者按:“遏制佛教商业化”已经成为时下热点话题。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商业化从何而来。实际上,佛教经济活动可以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义,与其去批评寺院经济所带来的所谓世俗化假相,还不如对佛教经济所能建构的社会形式、社会意义做到真实的理解。为此,凤凰佛教“佛教观察家”栏目为甄选了李向平教授“中国的寺院经济是佛教发展之必需”一文中的精华部分,为大家解读中国的寺院经济。

自古迄今,佛教与经济具有不解之缘

寺院经济原本就是中国佛教的一个传统。在圣俗两个世界并非迥然分异的传统语境中,寺院经济中本来就包含有深刻的宗教意义。

宗教经济活动及其社会公益活动,常常是一个宗教进入一个社会的基本路径。佛教寺院的法施、财施等公益活动,往往基于寺院的经济活动而具有招徕信众的目的,佛教经济事务本身,就具有了一定的宗教、功德、公益性质。在其社会本质层面,具有解决整个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具体意义。他们可以针对当代社会公共服务之不足、分配之不均,而被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组成部分。

寺院经济是佛教发展之必需

在中国佛教的演进历史中,三衣一钵、靠他人供养的现象,早已被佛教禅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清规所取代。寺院经济作为佛教存在的基本原则,能伴随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的进化。只要佛教的信仰及其弘法利生的原则不变,“农禅并重”可以演变为“工禅并重”、或演变为“商禅并重”。

关键是佛教经济的发展目的,是在于弘法利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经济活动。宗教不是贫穷、弱者的同义语,而是贫穷、弱势群体的组织依赖。这一功能的实现,需要一个强大的宗教力量为他们提供服务。因此,现代佛教教团组织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改变了传统寺院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模式,加上现代化工商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实供应,让大型寺院在发展上,走向计划性与行销性的弘法模式。

这种弘法模式涉及到不少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操作技术,甚至有必要引进商业化的经济方法。由此观之,寺院经济之发展,本来就是佛教发展内在、必然的要求之一,甚至是佛教功德观念本身所衍生出来的基本行动逻辑。因此,当代佛教组织如何在制度设计层面,呈现出当代社会所要求的理性,就变得极其关键。

希望在于佛教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不是佛教不能发展经济,而是如何完善对佛教经济的管理。寺院的经济自养、佛教的适应式自我发展,大都与社会经济的服务经营活动存在着必然的内在关系。就佛教经济的逻辑本身而言,当代中国的佛教如何让寺庙、佛教经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的一个必要的构成部分,把佛教经济与社会福利、佛教伦理与经济伦理之间的壁垒双向打通?这才是目前中国佛教寺院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

倘若是一个已经具备了现代社会管理制度的寺庙,同时也拥有了能够进行现代社会组织经济管理人才的现代寺庙,那么,人们担心的事情,似乎就不是佛教应当不应当从事社会经济活动,而是如何去从事社会经济活动。

[责任编辑:邢彦玲 PFO003]

责任编辑:邢彦玲 PFO003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