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明贤法师新春贺词:网络时代是佛教发展不可错失的机遇


来源:凤凰佛教

佛法必须借势先一步为网络世界预置信仰轨则与生命纲领,这是网络世界留给佛法的机遇——对汉传佛教而言,这是丢不起的生机!

明贤法师认为,互联网时代是佛教发展不可错失的机遇(图片来源:北海禅院)

核心提示:本文是明贤法师试谈“信仰的群众路线”连载之四,共拟十个论点逐一推演,意在探寻互联网革命的浪潮中,佛教如何借助天然富有群众路线色彩的网络世界,借助虚拟撬动现实的杠杆,来实现佛教从形象到实力的跨越性提升。

群众路线的网络通道的独特意义在于,在技术引发新旧时代强势转换的当口,佛法必须借势先一步为网络世界预置信仰轨则与生命纲领,这是网络世界留给佛法的机遇——对汉传佛教而言,这是丢不起的生机!

除夕之夜,明贤法师表示,谨以此文,向鸿运齐天的猴年新春献礼,向中国佛教日照中天的未来气象献礼!

一、网络世界有着天然的群众路线色彩

在笔者先前有关“信仰的群众路线”三篇连载中,已经提及所谓“佛教版的群众路线”,意味着更客观地尊重事实、更客观地尊重时代、更客观地尊重众生的因缘和业力。而当今时代“碾压一切”的因缘和业力,无疑就是直接或间接网罗了几乎全体众生的互联网。

而当我们深入体察群众路线的特质时,会蓦然发现,网络世界恰恰就是一个天然的“群众路线实践基地”。互联网的存在形态是去中心化的,正如王雷泉教授所笑言的——网络世界里没有“网络中央”。每一个生命主体在网络上都是一个中心,就像佛教的因陀罗网一样,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光亮之源,都在焕发光彩。每一个人的光亮都很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影响到全世界——这是一个扁平时代来临的写照。

这是一个以任一众生为中心的、心灵平等互鉴的生命功德共同体!

网络时代的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同时深刻地改变了佛法的承载方式。在古老而久远的历史中,佛法被口口相传,“声闻”一词从字面上就在显示着以佛陀为中央的真理层级。而后文字书写和经典印刷所承载的佛法,穿越时空的羁绊有效扩展了真理的恩泽,而今天,如果愿意,几乎就可以人手一套“电子《大藏经》”,没有任何距离地接触到佛法的核心精髓。

群众路线的升级在佛教这里,是不是一个生动而鲜活的案例?

二、时代变迁:从“娱乐至死”到“娱乐求活”

然而话说回来,即便在“人手一部《大藏经》”的时代,我们也并没有看到一个豁然开朗的弘法盛世。在这个时代寻找到一条契理契机、有效有力的弘法路径,仍然是一个有待破解的命题。

我们可能已经熟悉了尼尔•波兹曼对于电视媒体时代“娱乐至死”的判断。然而“娱乐至死”终究是一个对电视机占据中心优势的时代解读,衍变到今日的网络时代,情形已经大不相同。

在电视流行的年代,人们的注意力是被视频形式强行捕获和催眠牵引的,所谓娱乐,实际上是被娱乐。而网络时代,人们的娱乐形式是趋于主动的,从自媒体图文的自由发布,到日渐流行的视频社交,人们在愉悦身心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而人人参与的主动娱乐,恰恰就是去中心化的,带着鲜明的群众路线“范儿”。

所以符合当下实际的新判断有可能就是,我们正在从“娱乐至死时代”进入“后娱乐至死时代”,即“娱乐求活时代”。

在没有中央话语权的网络时代,“娱乐求活”就会是一个“全民娱乐、全民求活”的时代,网络自媒体终端可穿戴设备的物流、养生、健康走向,就是最好的例证。现代众生的脆弱神经或说浅薄根器,自发地逃避苦的磨砺、逃避死的话题。如果像佛法传播的常规路径那样,只以大众畏为“苦大难深”的“苦”以及“死”作为强势“见面礼”,那么对于弱缘的现代众生来说,不修行和修行的区别,或许只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来“经受苦、面对死”而已,恐怕难以触发鲜活的接引效力。

因此,佛法弘传在网络时代的切入点,或许是要更多地直面“娱乐求活”的洪流,更多地要谈现世希望、要谈生命安乐、要谈人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才有可能顺应大众网友们的“求活诉求”,也更顺应佛教自身绵延下去的“求活诉求”。

三、从“死的佛教”“鬼的佛教”走向“生的佛教”“活的佛教” 

常规的佛教信仰切入点,多半直取“苦空无常”的人世真相,这是无需调整的真理路径。但有一则不幸,上述真理性的陈述方式,实际却遭遇了宋明以来的文化颓势甚至产生了发展关联,被动同步了一种消极的气息,在老百姓那里往往会被理解成一种“老的、死的、或鬼的佛教”。

梁漱溟先生当年宣布弃佛归儒,也恰恰是因为看到了佛教在那个年代的萧瑟气象,认为当时的佛教无法有效关照到“此时、此地、此人”的问题。同样的英雄所见,太虚大师也敏锐觉察到了这一点,察觉到宋明以来的文化下坡路,同步裹挟了佛教走势,使得佛教的弘法形式也日趋被动。大师认为在弘传佛法的切入点上,“生”比“死”更重要,就容易被概念“催眠”的大众而言,生的佛教更具“积极意义”,由此才有了他倾力开创、毕生维系的“人生佛教”。

生的佛教,活的佛教,何尝不是另一种真理性的表述方式。尤其当时代演进到今日的和平盛世,更催促人们反思如何拉拔我们的文明,重回上坡路,如何拉拔佛法的弘传,重现昔日活力。更何况,今天的网媒和自媒体工具,已将大部分资讯和交流方式形塑为短频快、甚至小确幸,这几乎是一种需求驱动,要求佛教随顺众生的后现代情绪,转变佛法的供给形态。

如果正见在堂、纲领在握,弘法方式的善巧选择并不影响佛教真理性的表达。如果“生的佛教”是一个当机的切入点,那么佛法将在充满群众色彩的网络时代,求得最为当机而又宽广纵深的接触面。

四、“人生佛教”中的生死辩证与胜俗均衡

那么“死的佛教”会否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不会,也不可能——痛念无常的念“死”思维,一直是佛教“入定”之道的胜义证受,“生”的佛教则是“出定”度世的世俗理性。所谓正见在堂、纲领在握,在大乘法统的二谛真理中,这正是丝毫不能怠慢的生死辩证与胜俗均衡。

当年太虚大师为了防范“以人为本”引发“过重人本”的问题,大力否认“人间佛教”而倾力回护“人生佛教”。此举有效地规避了一种只关注当下、甚至严重到类似于西方哲学“存在主义”的倾向。此类倾向只是存心于当下的粗浅意义,回避于生命局限与了生脱死的长远意义,留心于寻找现世满足和存在感,终将流于泛化、庸俗化和终极意义上的虚无。

如果只是逼切婉转于切身相关的“此时此地此人”的事,当然是能比较有效地关照,但那无外乎家庭、工作、健康等几样。其人生也未必就不积极勤奋,但也终究免不了生命有限与终极悲凉。

人一生吉凶祸福的来临,往往是不会经由人去准备的。如果只管眼下而不记过去、未来,不管天灾也不管人祸,那么最终,我们必然屈服于难以逆料的灾变与局限。那时要问佛法对你的生命起了什么作用?恐怕只能说:似乎没起什么作用。

信仰,更要有强过“此时此人此地”的超越性!然而最关键的是,这样的超越性,要毫无距离感地来到现实中。

在网络时代,的确有一种佛法弘传的路径,是需要从“主动娱乐”、从“生的追求”的当口来契入,只是它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人生佛教”实际上在更为宽广的意义上关照着“如何活、更好活”。对于众生、对于时代、对于生死这些终极叙事的清醒认识,才体现着“生的佛教”的真正的向上精神。

五、佛教的“供给侧改革”——佛教要为网络时代率先供给“生命纲领”

诚然,太虚大师倾毕生之力定义并传播了“人生佛教”的正解,但有两样,过早圆寂的大师囿于际遇所限,未曾深究彻底。

一样是关于佛教法义本身的抉择,这就是我们今天花费很大的力量来抉择的日照中天的佛法形态,以此来呼应佛陀的究竟证悟,来成就形式和内核相匹配的一种弘法气象。所谓纲举目张,佛教只有重新祭出至为究竟的般若大义与生命纲领,才驾驭得了任何时代的变迁和新潮因缘。

另一样,自然就是大师并未生逢网络时代。而这个极为强调“主动娱乐”、极端热捧“有为主动”的时代,给当代的僧团思想界提出了崭新而富于挑战性的命题。佛法应该在这个充分释放人性的时代尽快站出来,为这个时代赋予生命纲领,让全民娱乐不至于导向“致死”,而是导向“重生”。

率先为仍旧紊乱、仍旧迷茫的网络时代供给生命纲领,才有更强势的力量来引领自己、指导众生什么时候该放下,什么时候该提起,如何善巧,又如何坚守。重要的是,纲领性的高端供给,不但是众生慧命的重大机遇,更是佛教自身的重大机遇。

冷眼历数佛教今日的“供给结构”,无疑是外行搅局式的低劣供给冗余过剩,纲领性的高端供给严重不足。还有人在宣说迷信,还有人在宣说外道,还有很多思想事实上和佛教并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打着佛教的招牌四处招摇。

幸而在网络时代去中心的、扁平化的形态中,次品可以流通,良品可以存在,精品也有机会上架。在网络的大的弘法环境中,迟早是要驱动人们自由选择的。以前体量庞大、地位崇高的“正见不纯”的声音,其或独占过统治地位,但如今越往后就只能越失势。关键是网络上,老百姓有机会选择到理性的、智慧的、甚至于边缘地带的好声音,重新将其拉到大众面前甚至镁光灯下。

高端供给被识别出来,有了充分的可能性。

六、网络时代所祭出的机遇,或是佛教最后一张船票

群众路线的网络通道的独特意义在于,当一个虚拟世界正日益规定现实世界时,佛法必须先一步为网络世界预置道义及诚信的信仰轨则与生命纲领,这是网络世界留给佛法的机遇。对汉传佛教而言,这是丢不起的生机。

2015年末,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参与的乌镇国际互联网大会,已经深刻预判了当今世界文明格局的转换。当代的互联网何止于是一件传播和互动工具,它俨然造就的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崭新阶段。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则是这个崭新历史阶段中人类共享和平、共享繁荣的生存形态。

在这个从传统纸媒“旧社会”过渡到虚拟互联网“新社会”的当口,任何居于群众层面、草根层面的发展,都必须借助上述大结构的调整来寻找契机。包括佛教在这个时代的复兴,无不需要借助网络时代因缘大规模重组所祭出的可能性,来直契当代人心,求得增上空间。

网络,是佛教弘法供给侧改革的最大潜力端,这很显然是佛教绝不可以再行错失的最后一张船票。所谓虚拟规定现实,网络实际上,就是在凭空形塑另一个健全的、贪嗔痴俱全的甚至更加浓烈的实体社会——在这里伦理结构变了,利害结构也变了,生存纲领正待重建。

佛法只有在这个当口紧握这个机遇,才有希望渡向繁荣兴盛的彼岸。佛法要先一步为这个新世界提供纲领,使这里的人们能够有所信仰、能够展开生活、能够大面积的捡回自己生命灵魂中所缺乏的元素。

像这样的契机不可多得,而同时也是佛教界必须要去积极争取的。这个契机不单单是说佛教发挥“联谊”作用,为一带一路、为命运共同体这些宏大叙事贡献绵薄,而是要影响到更广阔纵深的范畴,影响到更庞大的人群。

网络时代将推动佛教的群众路线实践得更加彻底。网络把道场的格局改变了,宗教活动场所的围墙限制,事实上在网络世界里并不存在。在类似于因陀罗网的格局中,任何一个寺院都可以成为辐射全世界的一个道场。一个顶级的弘法道场和一个普通的贫困寺院,在网络时代的弘法机缘其实是一样的。这种得天独厚的机遇和因缘,值得每一个正见在堂、纲领在握的平民道场倾尽全力狠抓在手——为自己、更为众生。

七、有纲领才不惧“工具化”:强顺人情,勉就世故,才会误却一生大事!

日照中天般若气象有了,稳健务实的抉择纲领有了,那么任凭网络时代多么新潮乖张的弘法形式都不会有问题——但凡有益、全都需要,佛教将不再被工具决定内容、被手段决定目的,不会再被起起落落的文化走向轻易裹挟。

然而就目前而言,佛教的处境仍然是下盘不稳,而试图追风赶俗。不尽人意之处用一段古人的话就可以清晰描述:“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误却你一生大事!”

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几乎成了佛教当前一类较普遍的生存之道,或者成了很多大德及弟子与社会大众相处的一种社会规则,当然也就陷入了一种被动格局:你若弘法,那么就成为了被点的菜,点了什么你只能端它上来,背后有句潜台词是——这菜须得顺了消费者的意,才有销路,否则似乎“佛法销路全无”。

目下教界的存在,有悬赏竞技的,有招聘发工资的,有策展搞拍卖的,有售高档米的,有销有机菜的,有拿他人钱财做自己无本慈善的……总体观感,在当今佛门什么事儿都有人干,唯一不好意思干、甚至是下定决心不干的事儿,那就是弘扬正规佛法,向大家说明佛教信仰的真正内容。

这显然还是“需求驱动”的思维禁锢在作祟,某些区域教团反被大众世俗需求带偏了路轨。前文各种铺垫,无非是在强调“供给驱动”的时代变革。今天,佛法受众的格调口味、网络众生的生存纲领,应该由正法道场率先、主动为他们建构出来、框定出来!倓虚大师说,僧宝才是这个世界的大轴,把握纲领,佛门应该有充分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佛教再怎么样顺势,本质上还必须是出俗的佛教。

经济学上的“巴泽尔困境”概念是说:如果你做不了自己的主,有的是人来为你做主。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大抵都在叙述这一道理。佛教被工具、被社会的一种流俗引夺了它本身的内容和方向,它的发展必然可悲,众生的慧命前程必然误却。

握持纲领,作好自己的主,网络世界红尘滚滚,是佛法立足处,也更是转身处。

八、等价性:互联网阵地=青年阵地=未来阵地

毋庸置疑,选择群众路线、直面网络时代的佛教,最大的受众群有可能就是年轻人。互联网工具影响最大的人群是青年,为网络世界设置纲领,就是为青年、为未来设置纲领。

但就当前整个佛教界来看,回避青年及其网络的问题几乎是集体习惯——是不是因为年富力强来住持佛法的大德们,已经跨越了青年阶段,对于青年人的视角不再敏锐?然而互联网工具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激发了青年群体的人性弱点,甚至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激发得彻底。网络青年不仅装点得出春暖花开、谦和柔美的个人页面,也泼得出恶毒污秽的言语、煽动得了谣言四起的动荡。

事已至此,佛教需要高效面对,因为年轻人的态度,就是佛教的未来。古代文豪、小说家的笔触里,纵然时常充斥英雄美女,但他们确实注意谈的是青年人的问题,注意探讨的是青年人的道德观念。这种连古人都不回避的问题,我们作为今人怎么可以有意无意忽略掉?

佛教的弘法方向,要选择未来、要保障未来,就更要选择年轻人,努力让更多互联网的操盘手们——中青年甚至于少年,能来接触佛法,从而回避寺院人群老龄化,甚至低俗化的情况,让社会大众平等参与,形成正常而均衡的佛法分布生态。

九、并非虚拟:网络是一个有着切肤之痛、甚至是切腹之灾的真实战场

社会大众中任何人皆可平等相处和直接参与,使得虚拟互联网的深刻影响力直透屏幕,当仁不让地规定着现实世界的走势。

网络不是虚拟的,虚拟的只有人的情绪。贪嗔烦恼是虚拟的,当虚拟遇见网络,虚拟就是真实。现在人们通过网络空间把贪嗔变成了实际的帮人、害人、助人、毁人的事实,干坏事也通过网络,干好事也通过网络。网络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实体社会,网络是一个将各种烦恼实体化了的另外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

在我们现实人的世界里面,有着伦理、法律等方面的限制,人性的展现是不完全的,有很多层次被隐藏在背后。可是在网络空间里,所有的人只会更真实,而不是更虚幻。只要让他匿名,他就能把他所有人性中最劣根、以及人性中最美善的部分都充分暴露出来。因此,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问题:因为网络时代的参与,当下人的生活智慧事实上是在发生全面改变的。

网络是情绪的实体化呈现,是另外一个实体世界。这里无意赞美这个实体世界,而是提醒,我们必须面对。这是一个有着切肤之痛、甚至是切腹之灾的现实战场,任何傲慢自大怠慢了这个现实世界的团体,都将在这个战场上陷入被动并终将付出惨重代价。

佛法在网络上的流布,也同样有着特殊的真实性。每个人都可以从虚拟网络上获取佛法常识,尝试来解决自己的切身问题,然后又通过网络公开自己的领悟和收获,反馈到重重无尽的网络世界,影响到其他不可计数实体的人。善知识在网络上的说法,好像是没有听众一样,但事实上虚拟网络有可能给他制造了千百倍于从前的真实听众。这种千百倍的真实效应,要求每一位有志于弘扬佛法的佛子,都树立起“守土有责”的清醒认识。

十、辞旧迎新,厚积薄发:暗中移半步,大地尽回春!

当人们集体游疑——“恶为什么那样吸引着我们,善为什么如此让我讨厌”的时候,道德的自由世界,除了那个被誉为“虚拟”的网络空间,还有哪里能让它那么自然地焕发荣光?

道德的自由世界,在哪里都不会是常态,不会横行日久。木心先生讲,“没有纲领,无法生活”,哪怕是虚拟网络空间上的毫无敬畏、肆意作为,我想很快也将被以佛教为代表的传统信仰套上缰绳,进入一个清明吉祥、善恶有界、取舍有序的发展环境。

除了不被黏着在名利场,除了不被贱卖和消解,信仰的群众路线还要求佛教必须面对现实,在文化和信仰大环境中以被动争取主动,跟上新旧时代的强势转换,来打一场卓绝的翻身仗。佛教从形象到实力的综合改良,应当借助虚拟撬动现实的杠杆,来获得一次翻天覆地的跃迁。

时代要求必须选择,如若只沉迷于习惯性的偏安、固守一隅,那么未来的世界可能都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了。

互联时代,船票在握,正见正信佛子,必须当仁不让:磅礴的法统,厚重的智慧,穿越千古,历久弥新,若论厚积薄发,佛教舍我其谁?

在2016新年即将到来的除夕之夜,思维大乘正法的明天,写下以上的文字,以祝新年吉祥。偈曰:

芦花两岸雪,一径路难通;

暗中移半步,大地尽回春!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责任编辑:闫秀勇 PFO004

标签:明贤法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